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制度·机制·实施:增进妇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阅读提示·

    《“十四五”妇联事业发展规划》强调,“强化维权和服务,不断增进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建立维权机制与民生实事项目,确保妇女权益实现。不难看出,国家在提出妇女发展愿景时,注重全面的制度设计与有效的运行机制建议,从顶层制度设计到中层的机制建设,直至底层民生实事项目,形成制度、机制与实事项目综合联动的运行体系,确保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 郭夏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因其汇聚了两个重大议程的开局,即《“十四五”妇女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实施的起始,成为妇女事业发展的里程碑。这意味着,新时代妇女发展事业不仅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政治责任,而且也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的实施行动。

    相比于“十三五”规划,新一轮《规划》第六部分强调,“强化维权和服务,不断增进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建立维权机制与民生实事项目,确保妇女权益实现,让妇女切实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体验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公平与正义。可见,国家在提出妇女发展愿景时,注重全面的制度设计与有效的运行机制建议,从顶层制度设计到中层机制建设,直至底层民生实事项目,形成制度、机制与实事项目综合联动的运行体系,确保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系统性目标的确立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完善政策法规:妇女权益的顶层制度保障

    《规划》明确指出,男女平等目标的实现必须依系于“推动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从顶层制度源头确保妇女权益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男女平等视为最高的制度价值加以维护与推进,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男女平等价值目标,几经修宪不断完善宪法价值与实现途径,至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向世界庄重宣告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向全世界承诺男女平等是中国政府努力实现的执政目标。为实现该目标,需要从制度上将宪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化为法律法规与政策,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体系。至今,我国在男女平等原则指导下已经形成多方合力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政治、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着手,为女性权益的获得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进入新时期后妇女面临新的挑战,出现新的需求。因此,新《规划》继往开来,在“十三五规划”的卓越成效基础上,从更深更广的视角拓展制度保障,提出进一步“推进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重要法律的立法进程,保障妇女在卫生健康、文化教育、劳动就业、土地权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平等权利”。显然,“十四五”期间,妇联将更全面地推进各领域妇女权益的立法保障,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规划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提出“适时参与对现行有关休假和工作时间政策规定的修改工作,推动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依法保障女性产假、哺乳时间,依法享有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权益”。这是针对我国人口现状及人口政策变化提出的应对之策,也是对已有政策法规的深度拓展,为今后的人口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尤其是《规划》对女性的职业发展与健康保障给予特别关注,对育龄女性的生育休假与保险制度、工作时间等现实困境做出回应,为解决育龄女性在生育与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营造强有力的制度环境。

    推进性别评估:政策法规实施的机制保障

    顶层制度保障确立后,如何通过实际运行机制确保制度优势转化为妇女真实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规划》同时着力于政策法规的实施机制建设,通过“法规政策的性别评估机制有效运行”,避免政策实施中偏离性别平等目标,确保男女平等制度价值的实现。

    首先,《规划》强调未来五年政府将加强“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建设”。自2012年我国首创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至今已形成了由政府部门、妇联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咨询体系,明确了性别平等咨询评估范围、评估程序与运行机制,成为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创新载体。这一目标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形成呼应,强调政策法规的制定需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妇女群众的实质性参与,以维护公平正义和男女平等核心价值观,实现十九大报告重申的“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目标。

    其次,《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将“规范评估标准,提升评估能力”。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将建立更加规范有效的政策法规评估标准体系。与标准体系健全完善并行的是提升性别评估能力。评估能力直接关系到政策法规执行的质量,也是性别评估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在能力指标中,性别评估实施主体的性别意识与专业知识是决定评估具备性别敏感的前提。因此,提高性别意识与识别能力,有助于将妇女权益问题转化为制度层面的政策法规,及时监督实施中的偏差,分析问题原因,为修正已有政策法规中的性别缺失提供依据,进而促进妇女发展与福利。

    再次,《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推动性别统计制度建设。性别统计旨在通过分性别数据统计,以更可操作的方式,揭示被掩盖的性别不平等,为完善政策法规与政府决策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自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引入性别统计以来,我国于90年代出版了《中国男女比较统计改善报告》,开始了对性别统计的探索之旅。之后,政府将性别统计作为测量男女平等的一种方法,为完善政策法规提供强有力的实证数据支撑。但是,进入新时代,已有性别统计不完善的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妇女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更高需求。因此,《规划》提出要“加强与妇女发展和权益保障相关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推进分性别统计监测制度化建设”,表明国家在实现男女平等目标进程中,选择更具现实可行性的方法与途径,发现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不平等问题,揭示两性在各个领域发展中存在的差异与原因,以便找出解决方法,推动两性和谐发展。

    维权与服务:民生实事项目支撑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决策者合理地制定与执行,更需要政策受益者的支持与认同。《规划》不仅注重制度与机制建设,也强调通过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的宣传教育,让公众审视公共政策为两性带来的福利。这就要求决策者与执行者以更切合妇女权益的角度,将妇女维权与服务纳入政府职能中,为妇女全面发展“扫清障碍”,让妇女真实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强调落实预防性侵未成年人和反家庭暴力“五项机制”,从侵权案件的报告到督查处理,形成一整套多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协同治理,建立起全方位的预防侵害妇女权益的保护网,为保障妇女人身安全提供最末端的保护。与此同时,《规划》强调要通过主动服务妇女需求,设置与妇女儿童利益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包括对妇女的“两癌”防治、常态化的寒暑假儿童关爱项目、实施“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春蕾计划”“儿童快乐家园”等公益慈善项目。通过这些实事项目,《规划》将妇女儿童权益的维护与妇女全面发展密切结合,成为妇女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重要成效指标。

    总之,“十四五”规划把妇女全面发展与她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联系起来,既是对“十三五”时期妇联事业成就的拓展,也是继往开来的崭新愿景。为此,《规划》以顶层立法与政策完善为引导,通过科学有效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保障,配合与妇女需求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项目,自上而下形成合力,将党和政府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意愿转化为妇女现实的幸福感,从而为我国更好地实现男女平等目标指明全新方向。

    (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