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引人瞩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
11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人口学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课题组联合举办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暨学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分享了对《意见》的深入解读及其分析。
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具有时代意义
“中国很快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与科教兴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并列的国家战略,使之成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一。”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表示,中央发布《意见》,对老龄工作做出全新部署,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意味着这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对老龄社会状况的了解、对老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问题和挑战的把握、对理论和政策的研究都极其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邬沧萍认为,《意见》的发布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理论意义、世界意义,表明中央对人口老龄化给予高度重视。
邬沧萍说,应对人口老龄化要花很大功夫,不能掉以轻心,但也要保持乐观,有信心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意见》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非常接地气,表明基层应当特别重视老龄问题。
关于老有所为提出实质性措施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使用“高”“新”“实”对《意见》的特殊性进行了概括。“高”即《意见》立意高,站位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层级高,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20年来老龄工作的又一重磅文件。“新”即《意见》有许多创新和突破之处,有许多亮点。“实”说明《意见》真正树立了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关于《意见》的创新内容与突破点,吴玉韶认为,《意见》对老龄工作的地位和认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老龄工作的经验和原则进行了全新概括,首次提出社区居家养老责任边界的划分,大幅度增加老年健康支持体系的相关内容,对老年教育的政策措施有了突破性进展,关于老有所为提出实质性措施,将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由过去部门规定上升到中央规定,提出培育银发经济,重视老龄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等。
在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志宏看来,《意见》构建了新时代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确立了两个理念——积极老龄化理念能够降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机会成本,健康老龄化理念能够降低沉没成本。
共同富裕之下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结合共同富裕新视角,探讨了对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理解。
陆杰华认为,首先,采用这一新视角具有现实意义。促进共同富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关注特殊群体;转变目标导向,从基本兜底向共同富裕转型。其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未来的养老服务要“更加丰富、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加便捷、更低成本”。再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三个目标:构建覆盖全民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后,解读《意见》既要看到积极内容,也要看到制约条件,当前老龄工作面临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协调性不足,城乡间养老服务资源分布失衡,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储备紧缺,养老服务监管体系滞后等问题。
“要把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看。”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孙鹃娟教授认为,高质量发展对新时代老龄工作提供了宏观背景和动力,反之,老龄工作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要激活老年人力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她表示,《意见》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全围绕老年人和家庭成员的需要出发。获得感即就近获得养老服务。幸福感首先指共同富裕,此外还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安全感则体现在养老服务“保基本、促公平”,在此基础上重视质量问题,并重视脆弱人群。
孙鹃娟认为,《意见》重视养老服务的系统性供给,提出“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也体现出对“提升品质”的重视。
不断拓宽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表示,“十四五”期间老龄化进程加快,代际更迭也带来了新变化;比如居住方面,随着城镇化推进,城市老年人数量会逐步超过农村,应城乡双向兜底。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张文娟教授提出,《意见》的重要原则是突出重点和夯实基层,内容可操作性非常强。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体系,其一是养老服务体系,即街巷两级养老服务网络,其二是养老服务圈建设。
“《意见》对失能人员护理服务尤为强调,这对长期护理保险真正大范围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张文娟表示,在该框架下,从公平和具体实施角度,落实到农村社区,对农村养老特别是医养结合服务的推动具有几个关键点:加强家庭养老特别是自我养老,强调对家庭的赋能,对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有更为突出作用;对负担较重家庭可以优先提供支持,利于提高农村就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认为,工作原则中提出的“老龄化风险的梯次应对”应当贯穿到整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过程中,以往政策大多注重顶层设计,忽略实施和效率评估,“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提法对老龄工作的推进有较大帮助。
“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应当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结合起来。”林宝说。
此外,利用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也受到专家关注。
“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独特在于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杜鹏认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是对过去的系统总结,也需要思考以后怎么能发挥出已有经验和制度优势、道路优势。要基于中国国情。我国人口基数大,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可行。应不断补齐短板,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探索和逐渐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老人的作用和价值,包括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这也是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