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与场馆建设同步进行

“雪游龙”“雪飞燕”闪耀小海陀山


    延庆赛区鸟瞰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站在位于小海陀山最高点的山顶出发区放眼望去,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雪道犹如7条白色瀑布由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山脚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宛若一条巨龙静卧,等待着一飞冲天的时刻;11条索道、缆车仿佛跃动的曲谱将高山滑雪每一个区域连接了起来。

    延庆冬奥村这座中式庭院静谧地掩映在山林之间,实现了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的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位于小海陀山南麓,包括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延庆冬奥村,因为海拔高达2198米,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建设难度非常大的赛区。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赵北亭介绍,延庆赛区是一个100%使用风电、太阳能电力的绿色清洁能源赛区,是一个水资源全部实现自我收集处理再利用的“海绵型赛区”。通过建设容纳所有进入赛区市政设施管线的高山地区地下综合管廊,小海陀山的天际线风景依旧;它还是一个“生态赛区”,赛区建筑施工表面的原生土全部收集,建设完工后全部原土覆盖,所有珍贵树木全部就地、迁地保护。赛区内的场馆全部通过了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因此,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赛区”。

    通过建设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新性地将张北地区丰富的风电资源引入北京,使北京冬奥会100%使用绿色电力资源,实现了“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实际上,随着这项工程的投用,来自张家口的光伏、风电等绿色电力已经进入了北京市的每一户家庭。

    不仅如此,该工程每年可向北京市输送140亿千瓦时“绿电”,是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北京市民现在家里每用的10度电里就有1度是“绿电”,这相当于节约标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

    据介绍,张家口本身是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千万千瓦,相当于一座“绿电三峡”。而柔性直流,其本意是灵活可控直流的意思,通过这个技术,把原本不可控、不能组网的直流线路连接起来,组成了一张直流电网。分别连接张家口的风电场、光伏电场等。

    这样一来,把时断时续、不稳定的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转换成稳定的电能输送到北京。北京有巨大的市场,张家口有丰富的绿色清洁能源,通过这条柔直电网,最终形成了京冀两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生态联治的大格局。

    生态修复与场馆建设同步进行

    据赵北亭介绍,延庆赛区场馆建设工作一直秉承“绿色办奥”,把建设奥运场馆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让体育场馆和市政配套设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为此,在动“第一锹土”之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极具前瞻性的工作: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对赛区内动植物分布进行详细摸底,摸清了赛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据介绍,该项工作于2015年开始,历时6年,于2021年6月完成,成为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据统计,建设者克服各种困难,共计修复面积达214万平方米。

    不仅如此,在工程建设开始时,对于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更是进行了“一对一”的人性化服务。根据每一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以及植物特性进行了“私人定制”的保护方案。比如,对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移民方案”。

    截至目前,赛区内原地保护树木共计313颗,迁地移植乔木24272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1%,近地移植灌草11027株,目前这些植物都由专业园林单位精心养护。

    同时,为了留下小海陀山最美丽的天际线,建设者克服工期紧、建设难度大的困难,选择了建设国内首条大坡度山岭地下综合管廊,将水、电、通讯设施全部通过地下综合管廊输送,避免了按照传统方式将18路总长98公里的管线沿着山型铺设,把对小海陀山的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冬奥会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造雪系统用水需求,同时保护小海陀地区的生态环境,延庆赛区建设由900m塘坝、1050m塘坝及1290m调蓄水池共同组成了延庆赛区造雪引水系统。

    由于水源地与造雪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造雪用水必须通过建设加压泵站的方式分级提升。给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供应造雪水,就像一个运动员进行三级跳远,佛峪口水库的水源通过核心区外围的两级泵站进行“两级起跳”将水打到1050m塘坝后,一路再经过四次“起跳”到达山顶,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提供水源保障,另一路通过重力流到达900m塘坝,作为造雪用水储备。

    雪季过后,融化的雪水和雨水将通过赛区内的天然沟道,汇流收集至流入900m塘坝内,用于赛区绿化和下一雪季的造雪使用。同时该塘坝还是赛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无障碍体系体现人文情怀

    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

    据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经理刘坤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高差近900米,设计采取了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等高线“板片形式”布局,将自然起伏的山地地形转化成四组水平布置的平台,平台之间通过均匀分布的无障碍电梯、道路系统连接,冬残奥会期间还有无障碍班车穿梭其间,极大化解了山地建筑对残障人群的不便。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无障碍卫生间18个、无障碍电梯19座、索道11条,其中轿厢式缆车可供轮椅使用,并建设了专供冬残奥会使用的拖牵索道;冬残奥会开幕前还会分区域增加临时无障碍卫生间,设置临时坡道处理因造雪而形成的高差问题。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无障碍体系为高海拔地区山地场馆、缆车系统、无障碍卫生间的建设及大众雪场无障碍设施的推广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