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八(三)班
钱君如
说到我的爸爸,他是部队干休所小院里老爷爷、老奶奶亲热称呼的“钱干事”,是转业后努力工作的“螺丝钉”,是许多报刊中常出现名字的“撰稿人”,也是我常调侃的“老古板”。
他身材并不高大,有一双深邃的眼睛,留有干净清爽的平头,最有代表性的应当是那一口改不掉的南方口音,常引得亲朋发笑。“老古板”有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晨起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一杯滚烫的浓茶。闲暇时候不辍练字,日常和睡前总要发给我“心灵鸡汤”或投稿刊登的“得意之作”,组成他平凡的一天。
平凡的背后,是独属他的一份“不平凡”人生经历。爸爸出生在皖西大别山余麓的一个小山村,家境并不富裕,进厂上班仿佛早已注定,那是一眼能看到头的光景。然而,与同龄同事不同,爸爸对写作情有独钟,他拿出当时一个月35元的工资报名参加了省城《未来作家》文学院的函授学习,又省吃俭用买来了《小说界》《十月》等杂志来看。“所有付出都会有收获,它会出现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他坚信这句话。
1986年11月,爸爸拒绝了厂里“内部招工”的诱惑,毅然离开家乡,报名参军入伍。每每讲到这里,他总自豪地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能顺利就业,就算是走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对我来说,我清醒地明白我应当走出这里,去更大的世界闯荡拼搏,这是书中文字告诉我的”。
列车鸣出一声长笛,故乡成为“身后”。火车一路向北,车窗外植被逐渐由绿变黄,再往北,眼帘中一闪而过的就只剩下光秃秃白杨树的枝丫了。
有幸的是,爸爸入伍的部队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卫戍部队,守卫京城,让爸爸和他的战友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尽管艰苦的三个月新兵训练,让爸爸他们脱掉一层皮,却让他们“脱胎换骨”磨砺成铮铮战士。
来到部队后,喜好阅读和写作的爸爸更是抓紧训练之余的点滴时间练字,他信奉小时父母教给他的这句话——“字是门面”。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新闻写作》,他看了一遍又一遍。部队每年都要从新兵连中挑选素质优秀的新兵担任团队首长警卫员,爸爸除了军事素质优秀外,写给父母的家信信封上那手漂亮的字,引来了注意。“命运总是垂青于有准备之人”。担任警卫员仅一个多月,部队首长就从爸爸的办公室台历电话记录上,发现了他的“小才气”。很快,爸爸就被安排到政治机关任新闻报道员,专门用文字来展现部队火热生活。
时光荏苒,爸爸多次调整工作岗位,但他始终没有丢下写作这支笔,一本厚厚的剪贴本见证了他的写作历程,也见证了他的成长足迹。爸爸说,“言为心声”,这是写作秘诀。要想让“大脑满满”,就不能“眼里空空”。除了要多读有字书,更要常读生活里的“无字书”。
这是爸爸的故事,或许它是平凡的,但他对文字的热爱,对生活的态度,也深深地感染着我。“古板”爸爸日常教于我的那些“无字书”,较之于那些物质财富,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