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顾兴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科院葫芦科蔬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国际园艺学会葫芦科分会主席、中国园艺学会黄瓜分会副理事长,曾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带领团队培育黄瓜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12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 实习生 郭倩薇
2019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顾兴芳和她的团队,凭着“黄瓜优质多抗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科研成果,捧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没有过硬的成果很难拿这个大奖。”回忆两年前的这一高光时刻,顾兴芳感慨地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这个获奖项目历时27年,其间遇到过许多困难,但她始终牢记使命,带领团队砥砺前行,终于捧得国家级大奖,“只要我们的种子农民愿意要,我们吃的苦都值了。”
卅载深耕,矢志黄瓜育种
面对继续留学深造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急需新人挑重担,她选择了回国
顾兴芳与黄瓜的缘分始于1988年。那一年,她加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黄瓜课题组,这一干就是30多年。
顾兴芳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民家庭,1981年考入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就读于园艺系蔬菜专业,她是班里仅有的三个女生之一。虽然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多少有点偶然性,但出生于农家的她很快喜欢上了这个专业,学习非常刻苦。大学期间,她的学分排名常常居本班甚至本系第一。
大学毕业后,顾兴芳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刚开始,她被安排做行政工作,但她更喜欢搞蔬菜科研工作。为此,她和领导“吵了一架”。1988年,顾兴芳如愿以偿地进入黄瓜课题组,开始从事黄瓜育种工作。
1997年,顾兴芳被公派到国外留学,她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后,本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因为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急需新人挑重担,顾兴芳毅然选择了回国,并挑起了黄瓜育种课题组负责人的重任。
人生往往要面对各种选择,如何决定取决于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前些年,曾有公司出高薪想把顾兴芳挖过去,但都被她坚决回绝,“人这辈子活着不光是为了钱。”顾兴芳坦诚地说,“做人要堂堂正正,对得起国家的培养。”
坚守田间,一茬一茬收获
育成一个优良新品种没有7年~10年的时间,很难有实质性的成果;几十年来,她养成每天下田的习惯
育种离不开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必须从田间试验做起。每天下田,是顾兴芳几十年来养成的一个习惯,用她自己的话说,“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舒服。”
田间试验是一项累活儿,而黄瓜的田间工作更甚。黄瓜播种茬口远高于其他蔬菜,最多一年可达六茬。从酷暑到寒冬,年复一年,顾兴芳带领团队穿梭于设在北京和外地的试验基地,给试验田里的黄瓜授粉、选种,观察并记录其生长情况。到了收获季节,每周还要进行至少三次测产。每一件事,顾兴芳都要亲自参与亲自做。夏天,温室大棚里又闷又热,她和团队成员从早上7点开始,一忙就是一上午。
因为长年在田间工作,人到中年的顾兴芳先后患上了腿重症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背肌筋膜炎等疾病。同事们都劝她多休息,让年轻人多分担一些田间工作,但为了掌握一手资料,她系上护腰,依然坚持亲自下田。“每天看着自己授粉的黄瓜慢慢长大,内心就充满喜悦。”顾兴芳说。
顾兴芳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和年轻的团队成员,实验室里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田间育种工作也要努力去做;育成一个优良新品种需要漫长的周期,没有7年~10年的时间,很难有实质性的成果,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定要专心致志,长期坚守,一茬一茬地收获,一代一代地改良。
顾兴芳告诉记者,多年来,她的团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科研管理和育种人才,如今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她的团队成员以女性为主,也都进得了实验室,下得了试验田。2017年,顾兴芳带领的团队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多年“吃苦”,实现国际领先
品尝了上万株植株,终于找到了与黄瓜苦味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破解了苦味基因对于材料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困扰
现在的黄瓜味道脆甜,但它的“祖宗”——野生黄瓜却苦如黄连,培育出完全没有苦味的黄瓜品种,是历代农业科技人员的一个梦想,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依然是一道科研难题。
要消除黄瓜苦味,首先必须搞清黄瓜苦味的遗传规律。人的味觉对苦味的敏感度远高于仪器测定,顾兴芳带领团队亲口品鉴每一株材料的子叶、卷须和果实。经过多年“吃苦”,品尝了上万株植株,顾兴芳终于找到了与黄瓜苦味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破解了苦味基因对于材料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困扰。
为了提高我国黄瓜育种水平,顾兴芳带领课题组不断吸收当今世界的先进育种理念和生物科学技术,参与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蔬菜作物——黄瓜基因组测序,构建了第一张栽培黄瓜高密度遗传图谱,创建了国际领先的分子标记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率先开发出与无苦味、有光泽、抗黑星病、抗病毒病等21个性状紧密连锁的基因组SSR和InDel标记,使选择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还基于基因组大数据,率先攻克了优质和抗病基因难以聚合的技术难题。
顾兴芳团队注重研究成果的落地。多年来,他们先后育成优质多抗黄瓜新品种30多个,其中,中农16号、26号和50号,引领了中短条密刺型黄瓜的高品质育种方向;中农18号、20号和106号,实现了黄瓜主栽品种的更新换代;中农19号和29号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在全国各地深受菜农欢迎。
“我们育成的黄瓜新品种已累计推广1200多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100多亿元。”顾兴芳团队的一名成员介绍说。
“气候、植物病虫害、消费者需求一直在变化,特别是,广大消费者对优质、健康黄瓜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变化对黄瓜育种提出了很多新要求。”顾兴芳说,近年来,她和团队一边紧盯市场需求,一边开展黄瓜育种技术创新,一直在“培育更好的黄瓜品种”这条路上奔跑,“奋斗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