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北京西城区全面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青砖灰瓦红墙映翠 景观升级重现京城风韵


    升级后的旧鼓楼大街。

    这是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征集街道改造意见。

    据介绍,为打造当地居民认可的改造方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累计入户、约谈500余次,发放致居民、商户的一封信97份,签订知情同意书97份。

    2022年,西城区将继续深入挖掘中轴线和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讲好中轴线故事、文物故事、工匠故事,展示中轴线和文物建筑的独特魅力,持续打造“白塔夜话”等老城保护品牌,推出“我在中轴修文物”文物修缮现场“云直播”。运用5G+8K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打造北京“数字中轴”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一抹冬日的阳光斜下,铺洒在一位笑容满面的工人身上。此刻,他正爬在梯子上细心修剪着街上的树枝,“这是冬剪,就像人要经常剪头发一样,明年它就能长得更好看了!”他俯下身子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解释道。修剪过的树枝整整齐齐立在路旁,显得更加身姿挺拔。“以前这条人行道很窄,现在可不一样了,变宽了之后,感觉更加舒适安全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指着路面说道。

    不知不觉,北京的平安大街发生了巨大变化,漫步在这条街道上,目之所及皆是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文化遗迹,让人不由自主想要静下来,慢慢行走感受老城的韵味。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召开“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推动老城有机更新”这一主题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解读。

    绿树成荫,慢行中感受老城魅力

    平安大街西城段西起西二环官园桥,东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3.5公里,由平安里西大街和地安门西大街组成。为深入推进首都核心区控规落实落细,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西城区平安大街整治提升工程已经全新亮相。昔日车速飞快的大道,正在向步行优先、慢行优先、绿色低碳出行转变。

    据西城区城市管理委主任张丁介绍,为打造亲切宜人的“绿色大道”,充分考虑行人和驾驶人员舒适度,将人行步道由宽度1米改造增加为3.5米以上,取消两侧停车带,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将富余出的空间用于增设中央绿化带。共建成中央绿化隔离带2815米,安装照树灯3500盏;实施电力箱体“三化”、多杆合一改造,拆除原有配电箱15座,移建墙地箱147座;共铺设沥青11.6万平方米、铺装步道4.5万平方米,增加绿地1.21万平方米。实现平安大街中央绿化带全线贯通,白天绿树成荫、夜晚亮丽多彩。

    “现在过马路更加安全了,走在路上也非常舒适。”一位接孩子放学回家的家长感叹道。绿灯亮起,她牵着蹦蹦跳跳孩子的手,从容过了马路。据介绍,通过增设过街安全岛、公交港湾、补植行道树、保证骑行路权、调整优化台阶位置及无障碍坡道等清除出行障碍,进一步还原街道的本来面貌,重现老城亮丽风景。

    为了逐步恢复垂柳依河、荷花遍植的绝美景致,打造承载历史文化印记、展现北京之“魂”的城市名片,还在荷花市场前广场新增300平方米绿地,采用20多种花卉进行景观布置,在水域里补植荷花,打造自然闲适的景观特色,还巧用街角空地打造“城市客厅”,为居民增加休憩、娱乐、健身、休闲活动空间。

    “今年我们已经打造出了37条林荫道路,2022年西城区将全面完成《西城区道路林荫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两全、两无、四提升’,再打造38条林荫道路,到年底全面完成99条林荫道路的整治提升任务。到时,行人会真正有‘在绿中行、在林下行’的体验。”张丁说。

    原汁原味,公众参与展现老城传统风貌

    “记忆中的景象回来了,而且更美了,老房子越来越有神韵!”居民们兴奋地说道。旧鼓楼大街自元代开始成街,位于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传统文化氛围浓郁,是中轴线上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随着时间的更迭,它承接着传统中轴与现代延长线的门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这里的历史文化形态逐渐被淹没,居民对改造升级的呼声强烈。近日,西城区宣布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基本完成。

    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说,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重点是以历史人文为底蕴,以改善整体风貌为抓手,在打造街区品质和花园式漫步道路上下功夫,串联起钟鼓楼、鼓西大街、地外大街和万宁桥、南锣鼓巷、什刹海,形成连点成线、聚线成片的文化探访路,助力中轴线申遗。

    据北京建筑大学梁建设计师介绍,“相较于地外大街的商业氛围,旧鼓楼大街以住宅为主,为了更好展示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多样性效果,将墙面贴砌干摆、丝缝、淌白三种效果合理搭配使用,并采用整砖到顶、海棠池子、方池子、五出五进、圈三套五丰富整体墙面整体效果。”提升后的旧鼓楼大街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风貌。

    作为北京冬奥会“点亮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为旧鼓楼大街景观照明的提升也是煞费苦心。“为了突出街区整体氛围的静谧雅致,在灯具使用上,我们遵循白天隐蔽、便于维护、管线隐藏最优的原则。用少量的光,带给老街温情,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都历史风貌。”负责照明项目的清华同衡胡熠设计师介绍。

    旧鼓楼大街的绿化景观提升工程也正在加紧收尾,预计明年春季整体亮相。到时,市民可享受花园式的步行体验和老街悠闲慢生活,与“打卡鼓西,漫步斜街”相映成趣。刘维岩动情地说,“明年开春,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在林荫下漫步,在花海中畅游。”

    讲好中轴线故事,激发老城活力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关键之年,也是抓紧落实《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之年。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城市文化和空间形态的杰出代表,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

    西城区作为北京营城建都肇始之地,是能够反映北京都城历史变迁的代表性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林小牧表示:“我们要以落实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做好文物腾退、保护性修缮与风貌整治,大力宣传中轴线核心价值。”

    北京历史名城保护专家马炳坚说:“在过去常说旧城,而现在换成了老城的说法,一字之差体现出了很大的思想转变,老城包含着尊重和肯定,意味着要从拆旧改新变成保护修复。不同时代的建筑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不能为求整齐千篇一律,要把北京真正的风貌弄清楚,注重精准设计、精准施工。我认为中轴线申遗可以更好地带动周边发展,真正做到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保护。”

    为了讲好中轴线故事,让“文物建筑可阅读”,西城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扫码求实”“扫码听史”“扫码问事”等方式,释放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价值,讲述文物建筑前世今生故事,满足参观者深入了解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需求。

    “2022年,我们将继续通过不断深入挖掘中轴线和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讲好中轴线故事、文物故事、工匠故事,展示中轴线和文物建筑的独特魅力,持续打造‘白塔夜话’等老城保护品牌,推出‘我在中轴修文物’文物修缮现场‘云直播’。运用5G+8K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打造‘数字中轴’。届时,游客可穿越历史,在万宁桥旁听刘秉忠讲述北京城的规划理念,看已消失的地安门人流如织,在景山之巅眺望北京中轴的气势恢宏。”林小牧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