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文雅
幼儿的安全就学,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重拳出击的硬举措——对出现虐童、体罚及变相体罚等行为的幼儿园年检实行一票否决,对涉事教职工、管理者和举办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回应了社会对幼儿园安全的关切。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幼师虐童事件的发生,却每每刺痛整个社会的神经。儿童在幼儿园内受到伤害,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一方,监管不力的幼儿园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学前教育还存在着短板,需要不断破难、升级。
让孩子们安全无忧地健康成长,是幼儿教育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是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现实中,出现幼儿园虐童、体罚等现象,当事人受到处罚虽大快人心,但这样针对涉事个人的“单一性”处罚显然无法形成有效震慑,也容易让幼儿园的管理者“掉以轻心”。提升行动计划提出的“一票否决”和“追究法律责任”,是对有师德失范行为幼儿园的有力警示。但要想杜绝师德失范行为,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当下,在公办幼儿园短时期内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加大对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特别是提高幼教队伍的准入门槛十分迫切。且只有不断培养幼师职业理想、提高幼师职业素养,严格评价和考核体系,才能在源头上多一些人才保障。同时,也要严格办园准入机制和审批程序,将一些投机取巧者挡在幼儿园门外,让那些不达标、不合格、说一套做一套的幼儿园管理者和举办者无空子可钻。
此外,还要加强办园行为督导,形成连续性监管,才能让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有连续性保障。同时,应当建立有关儿童虐待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堵住一切可能存在的漏洞,为孩子筑牢安全保护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