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主张 PDF版下载

版面: 乐活主张

岁末,去大自然里撒点“野”


    生活中越来越充斥着被复制粘贴、千篇一律的“美”,当我们习惯用滤镜的时候,滤镜就不知不觉控制了我们的审美。而“野生美景”才是更自然、更真实、更有趣,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笃定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情和治愈。身在城市,吾心向野,大自然才是治愈我们的灵丹妙药。岁末之际,如果你倍感疲惫、焦虑,请去大自然里撒点“野”,就如蒋勋所言:“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

    ■ 胡杨

    上周末逛早市时我买了一束干枝梅,一个星期后就绽放出粉色的小花;之前买的黄色和紫色的风信子,也结出了胖嘟嘟的花苞;养了好几年的紫色香水茉莉,现在也“静悄悄地开了”;朋友送的郁金香“疙瘩”,也冒出了绿色小头;最令人欣喜的是,邻居“快乐老人”送的山茶花树上结满了花苞,一枚枚像紧实的玫瑰炸弹,这几天也渐次花开。岁末天寒,人在斗室,如花在野。

    身在城市,吾心向野

    第一次见山茶花是2017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去福建莆田过年。一天早晨我独自在乡野中散步,美丽山村的路旁开着各色硕大可爱的山茶花。

    我很少买插花,因为见不得瓶中花日渐老去的样子。我更喜欢买盆栽,喜欢看花花草草慢慢生长、开花的样子,即使凋零也有一种自然之美。

    前些时给我家猫“灰帅”买了猫草,不过是一个盒子和几小袋麦粒。水培在盒子里的麦苗几天就发芽、冒绿了,可惜“灰帅”不吃。我索性把一袋麦粒全撒到山茶花的花盆里,结果没几天就长起一丛绿油油的麦苗,早晨细嫩挺拔的麦苗上还结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闪闪发光。说来也奇怪,水培麦苗“灰帅”不吃,花盆里的麦苗它却吃得津津有味。而水培麦苗已枯黄了,花盆里的小麦还在不断茁壮长高。

    前几天看到女友写的一段话深以为然,“在日常饮食之外,每日要摄取一定数量的‘大自然’,比如欣赏一朵花开,凝望一片云彩。世界的美,依据内心的丰富程度而渐次打开。”

    的确,身在城市,吾心向野,大自然才是治愈我们的灵丹妙药。

    生活越来越精致,我们需要偶尔撒点“野”

    一早打开朋友圈看到女友拍的小视频,位置显示是梧州市维也纳酒店:俯望远处波光粼粼的河水,马路上奔驰的汽车,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的人在晨曦中穿梭……好一派海边风情图,太美了。女友说:“这都是在酒店窗口拍的,没用滤镜。”那一刻我收藏了该酒店,心想如果疫情平稳了,春节时一家人就去梧州打卡吧。

    记得最近看了一篇《去霞浦看野生海》的游记,这“野生”两个字当时把我生生拽住。霞浦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我一直都没想着要去,但是那片“无滤镜”的野生海,却让我动心了。

    别人种草一般都是“买买买”,我则是“去去去”,但同时心里也有一些担忧。前不久网友对“滤镜景点”的吐槽登上热搜,各种博主分享的网红打卡地、最美民宿等被指是“滤镜诈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反种草”。我也想起今年10月先生说“我带你去看北京最美银杏林”,可当我们来到传说中的“张各庄银杏林”时立刻傻眼了,说好的“最美银杏林”不过是一片野生林带,银杏树都只有我手腕一样粗,还不如我家房后的银杏林有气势。

    说到“网红”,不得不提最近横空出世的“张同学”,他用东北农村“土味儿”视频成功斩获1600万粉丝。在张同学的视频里,一座农村老宅成为了拍摄素材,在这里生火做饭、看老式电视机、和村里好友相聚喝酒……这种接地气的“土味儿”生活虽然谈不上“很美”,却有直抵人心的“真实”。很多人看后感到很解压,纷纷表示羡慕。

    其实,从李子柒到丁真再到张同学,他们在镜头和拍摄手法上有区别,但最打动人心的依然是真实和自然。的确,如今生活越来越精致,我们也需要偶尔撒点“野”。

    回到“野生美景”,不要让滤镜控制了我们的审美

    网易数读数据显示,因为加上“日式滤镜”,目前全国有62个“小京都”、61个“小镰仓”、59个“小奈良”,比如良渚遗址公园成了杭州“小奈良”,厦门海堤纪念公园成了厦门“小镰仓”,杭州径山寺成了杭州“小京都”……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生活中越来越充斥着被复制粘贴、千篇一律的“美”,当我们习惯用滤镜的时候,滤镜就不知不觉控制了我们的审美。而“野生美”才是更自然、更真实,也更有趣。

    过去,拍摄是一种真实记录,而在社交网络被图像充斥甚至泛滥的当下,拍摄许多时候是为了展示甚至是炫耀。记录是一种真实,而展示则是一种美化。结果是,我们眼前充满了高度同质化的“唯美画面”,在精雕细琢中多了精致,却少了真切和鲜活。滤镜虽好,但是千篇一律就不好,人云亦云就不妙。迷恋“远方”可以理解,但是践踏、忽略身边之美,就是肤浅无知了。

    桑塔格在《论摄影》里写道:“真实事物有一种感染力,而这感染力是——美。”这就是“张同学”走红的原因,他只不过是呈现了原生态的生活。一句话,重要的不是设备和技术,而是去发现、去体会。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的确,在“日益让彼此感觉到孤立的数字时代”,自然界里的“野生美”会给我们带来一种笃定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情和治愈。2021年就要过去了,你还好吗?岁末之际,如果你倍感疲惫、焦虑,请去大自然里撒点“野”,就如蒋勋所言:“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发现无所不在的美。这就是生活美学的起点。”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