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美·看点 PDF版下载

版面: 美·看点

把舞蹈渗透进日常生活


    活动现场

    2021年12月18日,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举行了“舞蹈作为思想的隐喻——《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创造者》新书发布会”。 作为嘉宾,第二季《舞蹈风暴》总冠军谢欣,将皮娜·鲍什的一句名言送给了她的那些已不年轻的粉丝,“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 吴玫

    不知什么原因,讲座要推迟10分钟开始。讲座的组织方刚宣布完这个消息,呼啦啦,进来一小群大叔大妈。他们的出现,虽然使原本有些空疏的报告厅瞬间满满当当起来,但是,一朵疑云飘浮在了我的脑海里:他们知道当天讲座的主题吗?

    2021年12月18日下午在朵云书院戏剧店举行的讲座,主题是“舞蹈作为思想的隐喻——《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创造者》新书发布会”。要在大叔大妈和皮娜·鲍什之间画一个等号,为什么会让我感觉困难?后来,三位嘉宾中的谢欣讲述的一个故事,庶几可作为我的“辩词”。

    谢欣,青年舞蹈家。成立谢欣剧场之前,她先后在广东现代舞团、上海金星舞蹈团、北京陶身体剧场、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等担任舞蹈演员。相比影视剧明星和歌星,舞蹈演员获得较高知名度的难度,要大多了,但谢欣的公众知晓度却颇高,这得益于她在年初赢得了第二季《舞蹈风暴》的总冠军,而她在比赛过程中能将自己的身体折叠成任何模样的本领,更是为自己赢得了“大魔王”的称号。饶是这样一位出色的现代舞演员,回忆起早年自己特意到德国去现场欣赏皮娜·鲍什的舞蹈艺术时,如此感叹:“我花了好几十欧元去了现场,看完后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都看到了什么。”

    一个专业舞蹈演员第一次接触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遑论通常被我们定义为广场舞主角的大叔大妈们。或者,这些专门为皮娜·鲍什而来的大叔大妈们与我一样,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影迷?

    2009年6月,皮娜·鲍什的超级粉丝、德国著名电影导演维姆·文德斯宣布纪录片《皮娜》开拍。他刚刚将镜头架起来对准自己的偶像,皮娜·鲍什就被确诊罹患了肺癌,5天以后皮娜·鲍什猝然离世。面对这样的大意外,文德斯没有放弃,纪录片《皮娜》按计划拍摄也如期上映,只是,我们看到的《皮娜》成了一部非常特别的纪录片——一部以皮娜为名的电影,却不见皮娜“现身说法”。不过,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部以皮娜为主角的纪录片呢?用皮娜的舞蹈作品《春之祭》《穆勒咖啡馆》《贞洁传说》《1980》《康乃馨》《帕勒莫、帕勒莫》《拭窗者》《热情玛祖卡》《交际场》和《月圆》等贯穿起来的《皮娜》,处处洋溢着皮娜的精神。

    维姆·文德斯不得已之下替《皮娜》选择的叙事方式,倒让我这样的现代舞盲,得以快速地了解甚至初步理解皮娜·鲍什的舞蹈语言。

    《皮娜》以《春之祭》为开场舞。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在耳边响起的刹那,我想到了尼金斯基,一位杰出的男芭蕾舞演员。这位可用“10年艰辛童年,20年灿烂芭蕾,30年精神分裂”来概括一生的艺术家,是将斯特拉文斯基的成名作搬上芭蕾舞舞台的第一人。当这位天才舞者用惊世骇俗的肢体语言在巴黎的芭蕾舞台上演绎《春之祭》时,还引发了一场大骚乱。时光流转,尼金斯基安卧在伦敦一处墓园多年以后,一位德国女舞者却要用全新的舞蹈语言再度诠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人们不禁要问,当尼金斯基的《春之祭》已成经典后,皮娜还能续写出一幕什么样的《春之祭》?

    由纪录片《皮娜》引进门后再去欣赏现代舞诠释的《春之祭》,我们会发现皮娜·鲍什的编舞已经架空了斯特拉文斯基为自己的作品设定的年代和地域。皮娜·鲍什从小角度切入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让女性舞者弓起后背半蹲前行,以此来渲染皮娜·鲍什理解的《春之祭》,那便是恐慌和恐惧,以致舞蹈家们每每演完一场《春之祭》,都会觉得精疲力竭,同时为刚刚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深感畏惧。这就是皮娜·鲍什,通过编舞渲染的剧场气氛,竟然能让表演者在演出结束后还深陷剧情中无法自拔。

    总是情不自禁地被皮娜·鲍什带入她的作品里久久不能释怀的,还有坐在观众席里欣赏她的舞蹈剧场的观众。假如,《春之祭》还能让观众保持与舞台的距离的话,那么,《穆勒咖啡馆》以及在《穆勒咖啡馆》之后的作品,有了一种魔力,就是能让观众跟演员一起融入舞蹈的情境中。

    谢欣说,这就是皮娜·鲍什的魅力,她拆除了舞台与观众席之间那堵无形的墙,让观者与舞者共同完成她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皮娜·鲍什对现代舞的理解,亦即舞蹈不仅仅在剧场,也在生活中;舞蹈不仅仅关乎动作,更关乎生活。在皮娜·鲍什的作品里,我们时不时地会体验到怅惘和悲苦,从而在其中找到自己。西班牙电影导演阿莫多瓦那部著名的电影《对她说》,就是以皮娜·鲍什的《穆勒咖啡馆》开始的,有人因此认为,也是皮娜·鲍什粉丝的阿莫多瓦用这样的方式致敬舞蹈家,阿莫多瓦却说,整部《对她说》,就是他的《穆勒咖啡馆》的观后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皮娜·鲍什的舞蹈还是关于皮娜·鲍什的书,对身处艺术圈之外的普通观众和普通读者而言,理解起来都有壁垒,而那一小群在讲座开始前才匆忙赶来的大叔大妈们,也自况自己不太听得懂另外两位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姜宇辉博士和译者、作家庄加逊用专业语言解读的皮娜·鲍什,他们是为他们的偶像谢欣而来。这群年轻时酷爱舞蹈的大叔大妈们,因为生不逢时,在可以无限接近舞蹈的年龄不得不与舞蹈渐行渐远。走过青年、走过壮年、走进老年后,一档综艺节目《舞蹈风暴》让他们重拾起舞蹈记忆来。打那以后,这群志同道合的大叔大妈们,在别人认定他们的年龄和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的情形下,相约每周去练功房两到三次,坚持至今,他们越来越体验到舞蹈是自己打开身体、释放情绪的最佳方式。

    他们的娓娓道来,打动了台上的三位嘉宾,尤其是谢欣,情不自禁地拿起一本《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创造者》,将皮娜·鲍什的一句名言送给了她的那些已不年轻的粉丝,“我在乎的是人为何而动,而不是如何动”。

    这群也许不懂皮娜·鲍什的大叔大妈们,已经把舞蹈渗透进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