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健康母婴 PDF版下载

版面: 健康母婴

近视老花不能相互抵消 中年人也可手术“摘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近视老花可以相互抵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因此很多中年患者认为做近视手术的价值不大。实际上,近视和老花是两码事,致病机理完全不同,是会同时存在的。” 12月17日,白继眼科医院的白继教授在爱尔康举办的“关爱38岁以上屈光不正人群眼健康”的专题讨论中这样强调。

    北京同仁医院的翟长斌教授在讨论中指出:“正常人到一定年龄,特别是38岁以后,看近的能力就会下降。我们眼睛之所以能同时看远又看近,是因为眼睛有很好的调节能力,到了38岁以后就会出现调节力不足的问题,看近就会非常费劲,你就会发现很多老年人喜欢把东西拿得很远看,这就是老花眼。一般来讲,45-48岁,花眼症状就特别明显。视疲劳是老花眼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表现。”

    爱尔白皮书大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接受屈光手术的患者中,18-24岁占比为56%,而大于40岁的仅占1%。其实,近视手术并非年轻人的“专利”,年龄在38岁以上的中年人群对于“摘镜”的需求可能更加迫切——作为职场和家庭的中坚力量,看手机、做家务、开车等多场景对远、中、近全程视力有着很高需求。

    对于38岁以上中年人群的“摘镜”需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米生健教授在讨论中表示,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对于没有屈光不正的人群,要逐步戴上老花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花的度数会越来越高;一些达到了300度以上屈光不正人群,甚至需要用到多副眼镜来满足看近和看远的需求。手术疗法中如患者患有白内障,可以通过白内障手术解决;还有一部分人既伴有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有一定老花的表现,又没有白内障,就可以通过角膜屈光手术来解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陈跃国教授在讨论中强调,手术的目标不仅是让患者看清,还要能看得持久且舒适。比如,年龄偏大的人往往其眼表的健康状态需要格外呵护,否则术后容易发生眼表功能不良、干眼症,导致视力的波动;对于开车的患者还要考虑解决眩光的问题。个性化的屈光手术是屈光手术的一个大趋势,为屈光不正患者进行真正个性化的治疗,才能真正满足不同患者的用眼需求。

    记者了解到,《中国伴年龄相关性调节不足屈光不正患者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专家共识》今年9月已在国内正式发布,该共识呼吁临床上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眼部生理条件、年龄、工作、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和需求,慎重且仔细地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个性化屈光矫正方案。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