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首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典型案例

立规矩 儆效尤 助推“良币驱逐劣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为达到“曝光一个案例、警示一批违法失信企业、净化一个监管领域”的目的,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一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典型案例,涉及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施行后首次公布典型案例,将对严重违法失信者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还出台了《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鼓励违法失信市场主体重塑信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八个典型案例中四个与食品安全相关

    曝光案例中的第一个便涉及国家和民众极为关注的校园食品安全。2021年10月14日,忻州现代双语学校出现部分学生不明原因呕吐,经忻州市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调查,该学校各项食品安全制度未按要求落实到人,未设置专职或兼职食品安全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员,食堂切配间使用的刀具无“生”“熟”标识,食品留样柜记录温度不准确,无法提供炊具及打饭桶消毒记录,购进蔬菜无合格证明文件,切配间的半成品有部分未加盖,餐车在运输过程中有部分盛放食品的餐盆未加盖,负责打饭的多名生活老师无法提供健康证等,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首次公布的八个典型案例中,四个都与食品安全相关,涉及食品安全产业链上的不同阶段主体:严重危害校园食品安全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学校、篡改预包装食品生产日期并销售霉变食品的市场主体、使用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市场主体、经营掺假牛肉的祝某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一底线不容触碰。”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管理办法》于今年9月1日施行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将百余户市场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向社会公示,并将在市场或行业准入、任职资格、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依法实施限制和禁入。旨在让严重违法失信市场主体付出沉重代价,实现立规矩、儆效尤的效果,助推“良币驱逐劣币”正向循环。

    用“良药”和“猛药”治理重疾顽疾正当其时

    “作为社会信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是相关部门依法将那些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列入专门名单,向社会公示并实施失信惩戒的一项信用管理制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教授王伟对此表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能够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进行较为严厉的惩戒和约束,向社会传递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被实践证明是实施信用治理的有效手段。

    据悉,《管理办法》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的列入情形作了详尽规定,明确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较大、受到市场监管部门较重行政处罚等基本适用条件。其中所列举的20多种具体情形,都是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质量安全等市场监管领域中性质较为严重的违法行为种类。

    “本次发布的第一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典型案例,是市场监管部门在重点领域开展信用监管所取得成效的集中展示。这次公布的八个案例都极具代表性,具有较强的教育和警示意义。”王伟表示。

    “典型案例所重点聚焦的食品药品安全、疫情防控等事项关涉重大公共利益,具有高度的风险性,一旦发生事故,甚至可能带来社会经济、政治、价值观的全面危机,容不得半点差池。”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表示,针对这些可能带来重大社会危害的市场行为,引入信用监管工具为政府监管“赋能”,以针对性的“良药”和“猛药”来治理重疾顽疾,正当其时。

    “我们可以期待,以这批典型案例为引,不断推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完善一套法治化、理性化的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运行机制,将形成市场监管领域良好的信用监管格局。”王锡锌表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