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老淝河”变“新市民”

王大姐为幸福生活忙不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王嫣然

    临近中午,冬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王福云龙川雅居的三居室里,暖意融融。

    昔日,这里是一片私搭乱建、隐患重重的“脏乱差”景象;而今,这座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名叫刘大郢的“城中村”,早已掸去一身浮尘,宛如画卷。

    1968年出生的王福云是土生土长的“老淝河”,她曾长期在村办企业担任会计,参加过淝河镇4次人口普查、6次经济普查,如今是社区网格员、党员巾帼志愿者,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蝶变”。

    “变化是真大。比如这个经济普查,以前就那些小厂子、小作坊,现在,除了大企业还有好多的民营创新公司;再比如人口普查,过去我们流动人口多,打工的都聚在这里;现在常住人口多,不少年轻人来安家落户。”说起这些年的变化,王福云的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和满足。

    2017年5月22日是个让王福云印象深刻的日子,“镇上的安职院、公路技校开始搬迁。”也就是从这一年,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大幕。

    彼时,王福云已在社区从事网格工作。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包联拆迁。

    由于对政策理解有误区,一段时间里,居民对征迁有着抵触情绪。“房子对老百姓来讲是大事,我理解他们心中的顾虑。”

    听过难听的话、进过难进的门、熬过漫长的夜,经历300多天,2018年,地铁一号线祁门路片区,实现净地交付。

    王福云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只要愿意谈,总是有希望。“多跑点路,多花点时间,没啥。大家最终还是会理解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出发点。”

    2019年,作为第一批回迁户,王福云也搬进了刘大郢原址回迁的现代化小区——龙川雅居,成为一位“新市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淝河片区累计征迁300余万平方米,从城乡接合部一跃成为全省城区中最集聚、最优质的发展空间。一批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启动建设。包括龙川雅居在内的5个小区顺利回迁,累计分房4858套,1.4万余名群众实现住有宜居。

    “乡亲们为城市发展做了贡献,我希望在还能干得动的时候,为大家多做点事。”疫情防控、“两委”换届……这两年,本该退休的王福云更忙碌了。作为网格员、党员巾帼志愿者,同和民康小区550多户、2000余位居民,成为她包联服务的对象。

    “有事就找王大姐。”这句小区居民的口头禅,是信任,也是动力。“长期这么奔波,累吗?”不止一个人问过王福云。“我是带着感情做事,投入其中,就感觉不到累。”她很真诚。

    工作间隙,王福云带着记者在小区附近转了转。“环境整洁干净,看着也舒坦。再不是当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大农村’。我现在特别坚信,淝河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王福云的底气,来自片区发展的“旺气”。

    2021年,“十四五”崭新开局,“活力品质新中心、时尚气质新淝河”建设进入新阶段。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中国视界”项目快速推进;6000余名群众喜迁新居;屯溪路小学祁门路校区、48中祁门路校区启动招生;安徽五金机电商贸城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中,推开新一扇发展“窗户”的淝河片区,纵身现代化“起跳”。

    年关将至,忙个不停的王福云还没开始盘算过年的事情。“现在这日子,天天都和过年一样,没啥需要特别准备的。”看着窗外日新月异的风景,王福云乐开了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