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山两边”的山,叫伍员山,位于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地。
以山为界,山的这边是安徽郎溪县凌笪镇下吴村,山的那边是江苏溧阳社渚镇金山村。
2014年,郎溪县建档立卡贫困村28个,下吴村就在其中。彼时,山那边的金山村洑家组,已经靠着温泉青虾养殖,成为当地有名的丘陵山地开发村。
两个村山水相连,仅一山之隔却天壤之别,差在哪儿?
“发展的差距,实际上就是观念的差距”,山这边在思索中寻找差距、把脉问题、探索新路——唯有“牵手”,才能共富。
2016年9月,苏皖三县市深度合作,溧阳市倡导并与郎溪、广德签署关于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的框架协议,并编制了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
山这边积极行动起来,设立苏皖合作示范区郎溪片区管委会和党工委。
2018年,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势头再起,一张沪苏浙皖一市三省更高水平发展的蓝图迅速绘就。
据介绍,苏皖合作示范区成立之后,三地成立了“胥河情”教育联盟,溧阳把学科带头人定期派往郎溪、广德,让孩子们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山两边还成立了苏皖合作示范区网上人才市场,为三地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大就业平台。此外,三地在异地医保结算上也按照国家和省卫生健康部门要求落地相关政策,为百姓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加便捷的就医环境。
在教育、就业合作之外,产业发展上的“你追我赶”,也让山这边焕发了新的生机。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正值隆冬,下吴村的万亩茶园如同一张绿色的铺盖,远远望去,满眼绿意。与满山的绿色相呼应的,是村庄整洁的水泥路面、完善的基础设施、统一徽派风格的村舍和墙壁上与村庄起源相关的一幅幅墙体画。
据介绍,如今的下吴村,万亩茶园和乡村旅游,是村集体和村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下吴村山场面积大,过去只种小麦、油菜和水稻这些传统作物,后来改成板栗和桑葚,再后来又发展白茶……说起这几年找到的发展新路,村“两委”干部说:“干部勇敢尝试、党员带头干、群众愿意跟着闯。”
“都是我们村干部和党员先带头试,成功了再让老百姓跟进,最终形成了老百姓与村‘两委’之间相互信任的良性循环。”同时,村“两委”为村民们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种茶致富。
在村“两委”的带动下,以茶叶为主导的产业优势不断释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7年,依靠发展茶产业,下吴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820亩,成为凌笪镇唯一一个茶产业专业村。
依托好山好水好资源,眼看着村庄环境越来越好,乡村旅游逐渐兴起,村里有人也动了念头。又是村里的党员带头,先行先试。村干部告诉记者,眼下,下吴村正围绕深度旅游开发,在村里推广民宿和农家乐,利用周边天目湖景区旅游的外溢效益,做好衔接。
不只在下吴村,更大层面的协同合作与发展变化,正在苏皖两地间发生。
位于下吴村的宣城市纪录小康工程展馆,透过一段段视频、一幅幅图片、一项项举措、一组组数据,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郎溪县乃至整个宣城市几年来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之路上的作为和发展变化。
郎溪县委书记嵇文介绍,为深化合作、持续完善合作的体制机制,2021年,该县成功举办了苏皖合作示范区2021年度联席会议,达成《苏皖合作示范区关于共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战略框架协议》等5项协议(事项)合作并现场签约。根据已制定出台的《贯彻落实〈关于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任务分工方案》,进一步加大向上对接和争取力度,持续挖掘省“二十条”政策红利。牵头完成苏皖合作示范区成效评估工作,配合完成“一地六县”沪皖合作研究课题。
在持续推进的合作共建中——
基础设施方面,溧阳、郎溪交界“金三角”区域和钟梅线、社梅线主干道景观通道建设完成,溧宁高速郎溪开发区互通工程路线方案编制完成。民生共享方面,签订苏皖合作示范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和溧郎广三地人力资源合作协议,郎溪首张“跨省通办”营业执照成功发放。文旅融合方面,签订了《溧阳市-郎溪县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合作协议》,联合推出“一地六县”5大主题精品线路。
苏皖“牵手”协同发展的格局与框架正不断扩大,“巨变”和“华丽转身”的故事还将在“山两边”思变、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