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上海“巧手妈妈”为冬奥钩织“永不凋谢的颁奖花”


    “嬢嬢”们在“巧手妈妈工艺坊”一起编织手工玫瑰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丁秀伟

    每天早上8点,上海市国和1000商场内的杨浦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就热闹起来,一群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嬢嬢”们聚在一起,一针一线,巧手翻转之间便钩织出一朵朵盛放的立体红玫瑰。这群“嬢嬢”们来自杨浦区“巧手妈妈工艺坊”,她们手工编织的玫瑰花将代替传统鲜花,成为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

    一双巧手编织“获得感”

    “巧手妈妈工艺坊”自2010年在杨浦区妇联的指导下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原先几十人的小型群团,到如今已有近5000名社区女性参与其中。项目建立之初,杨浦区妇联的良好愿景是,为扶持无业、外来务工者、失独家庭的女性,以学习、掌握手工编织技能为目标,在做好慈善公益服务项目的同时,实现自主就业。随着十几年的积累和工作的不断深入,“巧手妈妈工艺坊”逐渐成为杨浦区女性居家就业的平台、女性创业的孵化基地;也成为失独妈妈们治疗伤痛、重新出发的起点;更成为反哺社会、传递温暖与希望的慧心驿站。

    “巧手妈妈”们在杨浦区妇联的指导下,参与了春蕾计划、恒爱行动、北京冬奥会等多项公益慈善活动。

    “在这里我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很自豪。”龚兰雅是一位失独母亲,同时也是“巧手妈妈工艺坊”中的一员。自2013年加入“巧手妈妈工艺坊”,她曾在敬老节来临之际为福利院百岁老人编织毛衣,送上一片爱心;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参加革命战争的63名百岁老人量身定制编织毛衣,送上一份祝福;2020年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为援鄂女医务工作者送上亲手编织的围巾80条,祈祷白衣天使平安归来。

    “最近接到了冬奥颁奖花束的制作任务,虽然一直加班加点在做,但是不觉得辛苦,一朵朵手工玫瑰花让我们发挥余热,感觉很充实。”龚兰雅说。

    一双巧手为冬奥贡献“她力量”

    2021年9月,巧手妈妈们接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颁奖花束中“玫瑰花”的制作任务。9月下旬,她们开始集中接受花束编织培训。“别小看这朵玫瑰花,从一团绒线到编织成花,这可是个技术活。”黄宏英是“巧手妈妈工艺坊”团队的带头人,她说,原以为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做玫瑰,不会太难,可实际操作起来,绝不像编织一件寻常小物那样简单。整个花束里,一共有7种花,其中,玫瑰花的制作难度属于非常高的,因为它对针法要求很高。“我们的针法都是短针,相比长针,短针要求针脚严密,一针顶一针,花费的线多、步骤也很烦琐。”黄宏英说。

    一支玫瑰,需要10片花瓣,3片花叶,一个花托,一根花杆。10片花瓣中,还分最内圈的小片、夹在中间的中片,和最外围的大片,每一片花瓣的长度都有标准规格。通常,这样一支玫瑰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做下来,至少需要8小时。而这次巧手妈妈们接到的任务,是2400朵,时间仅2个多月。

    为赶进度,全区约150位巧手妈妈参与其中。130余人负责每天“居家办公”,编织玫瑰零件。其余的人,则专门在杨浦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负责组装花朵。在此过程中,她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流水线”作业。有人专门负责编织花瓣,有人专门负责编织绿叶,还有人专门负责固定花瓣、花托、花杆……

    一针一线的钩织,一片一片的组装,2400朵手工玫瑰在杨浦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绽放。“一想到我们亲手钩织的花能‘飞’到世界各地去,被外国友人看到这门中国手艺、民间瑰宝,我就觉得自己为艺术的传播、为北京冬奥会做了贡献,感到非常荣幸。”80岁的巧手妈妈牟国英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