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上岗”

科技赋能,为冬奥会“保驾护航”


    ● 项目组在冬奥会多个场馆布置气溶胶采集器,在昌平实验室和主媒体中心设置临时检测站,为冬奥会提供全面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保障

    ● 截至目前,在冬奥场景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适用智慧、绿色、安全、防疫等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再过15天后,中国将拉开冬季奥运会的精彩序幕,北京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之城”。1月18日下午,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实探位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生物气溶胶检测实验室。该单位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解决了室内公共空间的检测问题,为北京奥运会疫情防控提供了安全保障。

    冬奥会多个场馆布置气溶胶采集器

    在境外病例输入引发的疫情传播中,通过环境传播如气溶胶和物体表面是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

    2020年10月,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北京市科委的直接领导下,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刘鹏、生命学院的王建斌、药学院的白净卫联合来自北京大学的要茂盛和黄岩谊、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任丽丽和昌平实验室等单位,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开展应急攻关,开发完成了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

    在生物气溶胶检测实验室的会议室,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刘鹏介绍,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由便携式气溶胶采集器和一体化高灵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仪两部分组成。

    从2021年10~12月,清华大学的刘鹏、王建斌团队在昌平实验室支持下先后在首都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冰立方、五棵松冰上中心、国家体育场5个奥运场馆,主媒体中心和西苑宾馆、紫玉宾馆等2家签约酒店进行了气溶胶采样和检测工作。测试赛期间共采集和检测了348例标本,检测成功率100%。

    本项目经过科技冬奥层层遴选,已被确定为科技冬奥所有场馆实施的项目之一,冬奥组委会已经下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及应对方案》,正式推进冬奥期间的气溶胶检测。

    刘鹏表示,按照计划,项目组在冬奥会多个场馆布置气溶胶采集器,在昌平实验室和主媒体中心设置临时检测站,为冬奥会提供全面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保障。

    创新科技为冬奥70余项赛时服务

    事实上,自2018年以来,北京市科委扎实推进科技成果服务支撑冬奥会,使得北京冬奥会不仅是展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舞台,也成为展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的重要平台。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冬奥专班负责人杨鹏宇介绍,截至目前,在冬奥场景先后测试和使用了200多项技术,涉及信息工程与软件工程、公共安全、高清视频、5G和新能源等领域,适用智慧、绿色、安全、防疫等60多个细分应用场景。

    杨鹏宇表示,在这些技术中,已确定赛时应用70余项。其中20余项在技术先进性和应用展示度方面极具代表性,亮点纷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科技支撑疫情防控,北京市科委通过组织科技防疫技术攻关、专家论证、现场测试等形式,在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推进多项技术成果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对北京冬奥会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二是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围绕场馆建设、场馆运行、交通物流等方面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攻关,用技术力量助力实现举办一届绿色低碳冬奥会的目标。通过开展绿色智慧场馆建造与低能耗运行技术研究与攻关,建立了数字孪生和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并把这项技术运用到速滑馆的建设当中,节省主体结构工期两个月、钢材近3000吨。三是科技支撑赛会安全,杨鹏宇围绕冬奥会食品、工程施工、运行保障等环节,部署了多项技术应用研发攻关,支撑冬奥会运行安全。如建立了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实现了对冬奥会食品的可追溯。四是科技提升观赛体验,前沿科技的使用可以促进更多公众参与到本届冬奥会观赛中来。围绕赛事报道、赛事转播、现场导览等方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高清显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冬奥会观赛新体验。研发国内首台套5G+8K转播车并投入使用,将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非现场观赛服务。

    杨鹏宇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科技冬奥成果落地应用,全力做好赛事期间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使科技冬奥创新成果在冬奥会上发挥良好作用,推进科技冬奥成果在后奥运时代城市建设新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