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海南食粥记


    恍惚间,聆听锅中沸粥咕噜议论之声不绝,我还隐约听到,菠萝形的海岛四周,海涛拍岸声也与锅中之粥相唱和。

    ■ 刘放

    一个人在海南过冬,别的都好,唯独做饭是个麻烦事儿。我住在一个农场,离县城30公里,购物买菜都不方便。而且,即使方便,一个人吃饭去费力做起来,也不划算。通常的情况下,我就是煮粥吃。薄粥搭咸菜,爽口省事。

    粥,可能是南方最普遍的食品。当然,北方也有,黑龙江有著名的北大荒,又名北大仓,就出产优质的东北大米。附近的五常大米,更是名满天下。自然,那里的居民也是会吃粥的。西北称之为少粥之地大约无异议,原因也不是想当然的不产大米,而是那里的面食太好吃。我曾在河西走廊工作四年多,从小南方养成的吃大米的习惯,在西北就入乡随俗变得不喜欢吃粥了。外地运来的大米旅途周折,很少有新米,这样一来,与其吃粥不如吃面。向好之心,人皆有之。

    关于粥有一个很有名的成语,叫作“断齑画粥”,说的是少年范仲淹刻苦求学的故事。他在一个庙里发奋苦读,食物就是早晨起来煮一锅粥,粥里放点蒜叶韭菜之类,待粥冷却成块后,拿筷子从中间画个十字,一划为四,成为四块粥,学习饿了早晚各食两块,持续三年整。冷粥果腹而目光远大,少年心紧系天下忧乐,这是一个典型的食物励志故事。某种意义上,这个案例也赋予了粥这种食物以厚厚的文化色彩。

    当代学者余秋雨,年轻时在动乱之际躲进深山饱读诗书,尤其中外历史和哲学。他的过程有如老鼠掉进了米缸。但这个比喻只是针对他的精神食品遭遇,物质上与范仲淹也有得一比。他没有煮米食粥,似乎是因为山中禁火的缘故,他靠在山下批发购买一批过期的压缩饼干和山中小涧的清泉度日,物质清淡而精神焕发,这种状态下读书才正是古人所言的“士别三日”,后整装下山,如同鬼谷子出山,整出了当时文坛一片叫好的《文化苦旅》等系列厚实著作。他的压缩饼干外形不像粥,但内在相通,给其本人和身边世界带来正能量。

    昆山报告文学作家杨守松,凭借他的《苏州老乡》《昆山之路》《昆曲之路》而成了报告文学界的一面旗帜。其实,他的成名作是长篇报告文学《救救海南》。作品书写改革开放初的海南建设,面对缺少理性的盲目基建,以翔实的生动个案、人物和纵横捭阖的国际视野,既是振聋发聩的疾呼,又是理性有益的思辨和建言,为海南的发展保驾护航。至今还常被人提及。他在采写过程中,就是于每日免费入驻的烂尾楼中,用周围拾捡的干香蕉叶和椰子壳熬一锅粥,自给自足。后来我读王蒙的小说《坚硬的稀粥》,脑际常常出现海南的这锅粥。我想,杨守松的煮粥食粥过程中,也一定是想到过那位千年前庙中苦读的少年吧?如此一来,这一缕悠悠粥香,也如同绵长的书香,不绝的文脉,让人心动怦然。

    我的海南煮粥,自然是不敢向上述前辈攀比的,是那种不能至却心也不必向往之的不敢。我的食粥,说白了,有点懒人懒算盘的意思。粥好煮,与煮饭完全一样,水米搭配,锅下加温,即成。不过米水比例有异。水少的是干饭,水多的是稀饭,也就是粥。我是肩周炎严重,加上肺部小恙,就想从海南的无边温暖中舀一瓢饮,一个人跑到海南来,功利是再明显不过的。粥之于我,更多的只能是形而下的充饥饱肚,提供营养。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皆如此这般过日子吧,是所谓烟火人生、油盐夫妻。

    但既然人都有向好的天性,吃粥也是可以吃出点新味道来的,吃出点以往所不曾遇到的新好来的,咱闲来无事,反正闲也是闲着,何不做一煮粥老夫?一粥在手,鼻端飘香,若无其事,也若有所思。

    有人形容祖国第一大岛台湾岛像一只红薯,而第二大岛海南岛像一只菠萝,并在两地的地形图边各放置实物为参照,的确很像。我在称赞其浪漫的想象之余,也看出了其吃货的天性。甚至猜度,他一个人在台湾岛和海南岛生活,也会选择吃粥。在台湾就煮红薯粥,在海南就煮菠萝粥。这是两款简单味美的好粥,居家常见,也是菜馆的妙品,我都极喜欢。

    苏州的粥店,常见的只有糖粥,或者放点赤豆豆沙搅拌一下。苏州的一些菜馆倒是喜欢做菠萝盅,就是将菠萝掏空一部分,放糯米肉丁其间,蒸熟,每客面前的碟中放一只,掀开盖儿,糯米肉香与菠萝香杂糅,酸甜多味,刺激食欲,好吃。上海城隍庙的鸡粥店也很有名,就是鸡汤鸡肉丝熬成的粥。潮州的海鲜粥更不消说了,一提起来就满嘴流口水。有一年盛夏在深圳参加个活动,晚到,饥肠辘辘,而同仁们友好,就在街边大排档边吃边等,不见不散,终于于午夜街头的粥摊相见,相拥。那晚,我们吃的就是海鲜粥。我一口气喝了8碗,让粥锅见底。一来是的确饿了,二来是碗太小,三来是答谢朋友的久候之情。朋友们都说好好好,风采不在廉颇之下。我也醉翁之意不在粥,在乎浓酽人情也,粥之鲜美至今齿颊流芳。

    我在海南当然也自制海鲜粥的,但只是偶尔为之,身体状况不复当年之勇,不允许贪舌尖之乐。改为瘦肉皮蛋粥,做起来也不费力。菜粥也做过一段时间。我喜欢吃菜粥菜饭,取菜与米的合作,减少了灶台上的油煎爆炒,少油少盐,清淡为主,有益健康。说到菜粥我又要说一说海南的美中不足了。正如海南的三角梅非常有名却没有腊梅花一样,腊梅花怒放在傲霜斗雪,海南不适合腊梅天性;海南果蔬丰沛,但青菜却不好吃,吃青菜的人都知道,青菜须经霜打才好吃,海南四季如夏,何来霜影?所以,在海南煮菜粥最好不要选青菜。

    一番比较下来,我就减少了菜粥,改为大杂烩粥,超市里的绿豆赤豆可以入粥,海南的芒果木瓜也能入粥。我非常痴迷芒果烧粥的奇绝味道,原先从未吃过,酸甜自不待说,米香芒果香就仿佛是金童玉女,一粥煮成,天作之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芒果粥味道绝佳,食谱中缺少蔬菜中的维生素,可从水果里补充。租住地旁边的椰子、香蕉、木瓜很多,自己去采点放在粥中,更加鲜美。

    海南吃粥最难忘的大约还是腊八节这一天。我决计将这一天增加一点仪式感,煮粥当中,在米粥中加入绿豆、花生、红枣、桂圆、枸杞、芒果、椰肉,连同大米自身,刚巧凑足八味,也就是我自己组建命名的“八仙过海”阵势。看“八仙”锅中翻腾,争奇斗艳,清香四溢,感念它们陪我海南过冬,接受舌苔一尖指点江山,这小日子也让自己活成了一仙。

    恍惚间,聆听锅中沸粥咕噜议论之声不绝,我还隐约听到,菠萝形的海岛四周,海涛拍岸声也与锅中之粥相唱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