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会了鼓足勇气面对性别偏见,因为我知道,就像那些前辈一样,只要我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英尺的进步,都可以让今后进入这个领域的女性的路,更好走一点”……
■ 吴玫
由于当事人口述的往事几无可能复原,纪录片《科学家的模样》只能选用采访接采访的方式推进影片的情节。如此选择的结果是,一个半小时里,都是被采访者在说话,几乎听不到通常一部电影不可或缺的音乐。从观感到听感,这是一部与时下备受推崇、被冠以“视听盛宴”的大片相距甚远的电影,所以,让观众一眼之后就割舍不了,《科学家的模样》做不到,以至于去年4月上映以来,虽在豆瓣赢得了9.0分,但总观影人数只有区区400人。
也就是说,凡是看完这部纪录片的,都毫不犹豫地给了它一个高分。
要么果断弃,要么看得不能自已非给它打一个高分才能平复自己的观影情绪,被观众置于判断两极的《科学家的模样》,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这部用朴素的镜头语言结构而成的纪录片,分别以“冰山之上”“冰山之下”“数字驱动”等主题讨论了女性在当今科学界的地位和处境。
“冰山之上”的“主讲人”是海洋科学专家简。从小就立志成为科学家的简,如今已经梦想成真,是美国一所海洋研究所的副教授。那一天,简带着女儿到学校看妈妈的工作环境,看着看着女儿对妈妈说,她长大了也要像妈妈一样做科学家。面对镜头讲述这件事情时,简的刹那表情是说不出的自豪。不过很快简就话锋一转,告诉镜头,她说什么也不愿意女儿踏足科学领域。几分钟内情绪的晴雨表从火热转向冰凉,为什么?正是这个问号,让我一口气将画面单调、话语密集的《科学家的模样》看到了结束,从而认识了一个世界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大神级人物戴维·马钱特。
“认识”的第一层意思,非常简单,亦即知道了这位马钱特对海洋科学研究的贡献有多大,不然,南极的那座冰川怎么会以他的名字命名?“认识”的第二层意思,对我而言就有些艰难了,我要说服自己,一个人的品格与他的才华真的会背道而驰。
这要从简还是大学生时说起。
将科学家作为理想的简,如愿走进了自己满意的大学满意的专业,更让她喜出望外的是,还得到了跟随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冰川的机会,考察队的领军人物竟然还是戴维·马钱特!怀着无限憧憬,简踏上了科考之旅;她又怎么会想到,那条科考路上会有一个个噩梦等着她。
制造噩梦的人,就是戴维·马钱特。极地,举目望去,除了白色的冰山就是白色的大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简说,这些事先想象过的困难根本难不倒她。让她痛苦的,是戴维·马钱特对她的态度。在马钱特的眼里,女学生简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诸多令人所不齿的代称才是马钱特呼叫简的“名字”,更让简感到义愤填膺的是,马钱特还告诉简,“你是女的,以后端茶递水送饭什么的,由你负责。”见简脸上有不服气的神色,马钱特追加一句:“我是你的上司,你必须服从。”
因为是简的上司,马钱特为所欲为地对待简,除了用侮辱性极强的称呼招呼简外,还故意将小勺子里的火山灰往简眼睛里吹,在简攀爬陡峭的冰山时故意用脚往下踹她……怎么说,戴维·马钱特也是简的前辈了,他何以这么对待一名女学生?“你真蠢,女人做科研,就是差一截“,简记了一辈子的这句话,可谓是马钱特对她所作所为的注解。
一些在专业上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在专业以外是一副什么模样?如果让生物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学院生物学教授南希来评价简的遭遇,她会增添一个案例来支持简的控诉。
南希还是女学生时,曾经受到获得过学术界最高荣誉的生物学教授的性骚扰,无奈之下,南希选择沉默、隐忍和更刻苦地埋头于科学实验。
在南希看来,与简相同的遭遇只是女性在科学界遇到的冰山以上的羞辱。一心想要在生物学研究上有所作为的南希觉得,女科学家们在科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过程中,更让她们感到挫败的,是那些冰山下的问题,比如,当南希纠正男性技术员的操作错误时,对方非但不感谢南希,还会嘟囔:“女人就是麻烦”;又比如,因遗传学研究的需要,南希向学院申请一间面积大一点的实验室,负责人的回复却是“你一个女的还能干多久?趁早别再折腾了”……屡遭性别歧视后,南希决定抗争,她写了一封请愿书打算递交给校长。令南希没有想到的是,听闻南希的这一意愿后,不少女教授在南希的请愿书上签了名。
是到了联手反抗那些男性科学家以科学的名义歧视甚至羞辱女科学家的时候了,这是葆拉一直以来的呼声。这位烫着一头钢丝卷黑发的女科学家,每每被责问科学家怎么可以梳这样的发型时,气就不打一处来,所以,在从事科学家的正业以外,葆拉还积极参与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活动中葆拉总以一头卷发和一身漂亮衣裙登台,她要以此告诉公众,这就是女科学家的模样。这位喜欢用数字说话的女科学家,在“数字驱动”的主题下,罗列了大量数据告诉公众,女科学家得在一条多么崎岖的小道上奋力前行,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写下属于女性的荣光。
屏息静气地看完影片的观众,都会觉得这是一部貌似平静其实暗潮汹涌的电影,每一位观影者特别是女性观影者都会在观影的过程中唏嘘不已,“在进行科研工作的每一天里,我都无比感谢那些在我之前在此领域工作的女性们,特别是那些顶着压力、顶着强烈的反对声音进行科学研究的女性们,是她们让我的科研之路变得好走了一点,我也因此学会了鼓足勇气面对性别偏见,因为我知道,就像那些前辈一样,只要我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哪怕是一英尺的进步,都可以让今后进入这个领域的女性的路,更好走一点。”这段观众留言,庶几道出了这部纪录片何以能在豆瓣获得如此高分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