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页“反诈笔谈”体现民警耐心执法
近日,浙江慈溪一对聋哑夫妻背着50万余元现金去银行转账,民警手写12页纸无声劝阻了这场电信诈骗。当时,慈溪白沙路派出所接到辖区一银行来电,称一对聋哑夫妻背着50万余元的现金,要汇款给一陌生人,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劝阻无效,请求民警帮助。因为无法用语言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民警立即要来纸笔,与女子的丈夫赵某开始“笔谈”。最终通过12页纸的“笔谈”拦截了“偏向虎山行”的受骗人。
从银行工作人员对可疑情况的敏锐发现,到民警手写12张纸与受骗人“笔谈”劝说,在这场“反诈接力赛”中,我们能看到各个部门的负责与谨慎。面对无法口头交流的聋哑夫妻,民警依旧耐心沟通,这种为民服务的细心执着值得点赞。
返乡守护家乡文化,为侗族姑娘点赞
贵州黎平的侗族姑娘张国丹努力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大学毕业后,张国丹在广东从事外贸工作,收入很不错。2015年父亲意外去世,张国丹回村处理后事,发现了父亲生前拍摄的珍贵侗歌影像资料。看到从小喜欢的“侗族大歌”面临消失危险,张国丹决定辞去高薪工作,留在村里完成父亲生前的愿望。2018年11月开始,张国丹将她的乡村生活和侗族文化拍成短视频,发布在“村姑阿香”抖音号上。截至目前,她拍摄了700多个视频“抢救”家乡文化,收获了113万粉丝,获得858万点赞。在她的努力下,侗族大歌有了传承,家乡的美景美食也被无数网友发现。
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返乡只为“抢救”家乡非遗文化,这个侗族姑娘值得大众“点赞”。同时,侗族大歌和美景美食在网络上受到的欢迎,也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脱离时代的“活古董”,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更多传承人的努力下,被更多人认识的非遗文化一定会重新绽放光芒。
商品“耍小聪明”必被消费者淘汰
近日,多地集中开展2022年春节期间打假专项行动,对较为畅销的电商特供等产品加强监督抽检,网友纷纷点赞。据悉,电商特供产品,是指为电子商务量身打造、在线上网店销售的商品,近年随着主播带货繁荣发展,也开始向直播间延伸。然而,在投诉平台搜索“电商特供”“电商专供”,便会发现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从直播间买入的皮鞋易开胶、鞋底易开裂;在线上自营店订购的婴儿纸尿裤透气性差,导致孩子起皮疹……一些电商特供产品失去原有优势,与质量低劣画上等号,成了高品质商品的“缩水版”。
电商特供商品降低的是代理与零售成本,而不应降低产品质量或“缺斤短两”。电商的本质还是“商”,网络售卖的产品也应当遵循线下产品相同的标准,接受同样严格的监管。更何况,商品的美誉度由品质说了算,商家耍的小聪明一定会被消费者拆穿,靠产品质量说话的品牌才能行稳致远。
支教是公益事业,不容作秀!
近日,湖南长沙市善吟共益助学服务中心因违规公开募捐已被主管部门叫停并处罚,责令当事人将违法募集财产退还捐赠人,该中心法定代表人系被称“最美支教”的龙晶睛。早在2021年9月,龙晶睛就因支教经历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质疑。这次她被长沙民政部门作出警告,责令其将违法募集财产11845.4元返还给捐赠人。
支教是公益事业,不容作秀,更容不得有人把支教当成生意来做。让支教回归公益事业,避免支教变味,必须完善和强化对支教工作的监管,促进支教事业健康良性发展。
孔一涵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