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闻

说说我家这一年


    芮咏梅家庭

    张英清家庭

    康鹤彪家庭

    桂运安家庭

    王畅家庭

    · 编者按 ·

    五好家庭评选、寻找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推选等活动的开展,推动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个家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弘扬好家风。良好的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是引领子孙后代崇德向善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

    在此,我们选取几个家庭作为代表,透过他们的生动事例和真情讲述,展现这些家庭过去一年在平凡日常中的大德微善,比如,借助点滴小事弘扬建党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传承红色家风,以及家庭成员在工作上、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这样的新时代家庭观正在内化为众多家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我们期待“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文化传统能走入更多家庭,走入更多人的内心,实现家庭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泰州市康鹤彪家庭:

    贡献博爱之心 收获更多幸福

    家庭档案:

    康鹤彪家庭,2020年荣获“全国五好家庭”等称号,此前曾获得“姜堰区品质家庭”“泰州市最美家庭”“江苏省最美家庭”荣誉。

    ■ 讲述人:康健

    ■ 执笔: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2021,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全家收到了“五好家庭”荣誉证书和奖杯。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爸爸康鹤彪作为“先进典型代表”受邀出席了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庆祝大会。妈妈李雪凤,荣获社区“十佳孝星”称号,姐姐康俊,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我自己获得了所工作的学校“优秀教学工作者”“仁·达卓越教师”等荣誉称号。

    2021年发生在我们的家故事,又注定是一个平凡的故事。59岁的爸爸仍然在教育教学一线埋头工作,担任班主任、备课组长,从事英语教学工作。2月的一天,爸爸上楼梯时不慎摔倒,造成右手桡骨骨折。开学后,他右手吊着绷带,用左手板书、批改作业。去特困学生家庭走访,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等。

    为了配合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彻实施,爸爸受聘为姜堰区家庭教育指导讲师团主要成员,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巡讲,宣传助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义工,爸爸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活动充满情趣,让讲座形象生动。他不但在我区各个社区从事“微公益”活动,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从“育人”到“博爱”的转变。正如社区的热心人肖奶奶所说:“康老师是社区穷孩子的大恩人。”我们全家主动承担了贫困学生小陈等同学的学习费用,让他们安心学习,爸爸和我们还经常义务抽空辅导留守儿童,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满头白发的爸爸,用他那坚毅的背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同样,59岁的妈妈退休不“退岗”,将“工作单位”从学校转移到了“社区”和“家庭”,义务担任社区“网格员”,帮助社区特困家庭,精心伺候老人,荣获“十佳孝星”“好儿媳”等荣誉。人们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好媳妇说起来轻松却不好做。奶奶已90多岁,骨质疏松,一次稍不注意受伤卧床不起。在那3个多月的时间里,妈妈一直坚持给奶奶喂饭、喂水、洗脸、洗脚、伺候大小便、擦洗身子……为了我们能安心工作,妈妈身患脑血管瘤,却义无反顾地扛起家庭的重担。

    姐姐,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她在成绩面前,从不骄傲,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姐姐和我在爸爸的指导下,发起组织了“汤河社区‘留守儿童’微公益群”,我们先后邀请各行各业的领导、专家、老师近50人次参与公益支持,我们对“公益”的倾心热爱和积极工作,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美丽和谐。我家每个成员都能以博爱之心为单位、为社区、为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也因此收获了更多的幸福。

    南京市芮咏梅家庭:

    共同致富 传承大爱

    家庭档案:

    芮咏梅家庭,2018年获评“江苏省最美家庭”;2021年,芮咏梅第三次当选为南京市溧水区政协委员。

    ■ 讲述人:芮咏梅

    ■ 执笔: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2021年,是建党百年的重要年份,也是我们一家人创办的芮记手抓鸡店成立30周年的重要年份,我们家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继芮记手抓鸡店之后,家乡美苗木专业合作社、白马李巷红色餐厅等相继开业,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的我和我的家庭在党的指引下一步步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们全家人将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共同奔向富裕之路。

    因为喜欢美食,又从母亲那里学到手抓鸡的手艺后,我就决定要把这门手艺好好传承下去,1991年,我和丈夫携手创业,开了一家芮记手抓鸡店,在经营过程中,我又根据食客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良,利用最简单的辅料,通过蒸、煮、焖三道工序,保留了鸡的本味原香,出锅后的手抓鸡口感鲜嫩,配上秘制酱汁,别有一番风味, 2020年芮记手抓鸡成功入选江苏省百道乡土地名菜,“芮氏手抓鸡制作技艺”也被列入溧水区非遗保护项目,我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这一烧鸡就烧了整整30年了,食客们口碑相传,我家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苗木专业合作社、白马李巷红色餐厅都相继开起来了,今年,我还在尝试开启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工程,目前,已经着手土地承包事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打造一个能覆盖溧水永阳、石湫、洪蓝、白马、晶桥5个镇(街道)的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同时引进溧水的特产“五莓”,让旅游综合体项目一年四季都拥有花海、果品资源,再配套度假农庄,突破眼前的疫情难关,争取把实体经济办得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这些年,我们全家人努力将党的恩情回馈给社会,在我创办的合作社和饭店招聘员工时,我都优先聘用下岗职工、困难家庭、残疾人士,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对社会的承诺和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我们全家人也积极帮扶和资助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今年,我又新资助了一个孩子,现在我已经是40个孩子的“芮妈妈”、百名孤寡老人的“芮女儿”了,和他们一起在促膝长谈中歌颂党的伟大,在温暖亲情中感受着党的恩情和家国血脉相连。

    作为江苏省最美家庭,我们全家人必将继续发挥好最美家庭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匠心传承美味,以公益传递大爱。

    合肥市桂运安家庭:  

    大手牵小手 传递爱的“接力棒”

    家庭档案

    桂运安家庭,2020年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201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2018年获评“安徽省最美家庭”。

    ■ 讲述人:桂运安

    ■ 执笔: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行政人员。从2015年起我倡议发起向日葵阳光助学行动6年来,汇聚越来越多的人帮助贫困学子顺利求学。到2021年,我和我的爱心团队已募集善款超过270万元,结对帮助的孩子达260余名,直接帮助过的孩子超过1000名。

    2021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接到了资助学生贾冯俊打来的报喜电话,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贾冯俊来自安徽六安霍邱,是我最早一批资助的贫困生,不仅给他经济上的资助,还不断鼓励他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奋力追逐梦想。这一年,我们资助的学子中,有15人考入大学,是历年来最多的!6年来共有34名贫困学子迈入理想高校,其中不乏考入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学生。

    2021年暑假,团队精心组织、开展了向日葵“阳光计划”“科学之旅”“开心阅读”等多项特色公益活动。筹集善款,把44位贫困学子从六安接到淮南市参加“品成语故事,游典故之城”暑期研学活动。向日葵“阳光计划”曾入选共青团中央“伙伴计划”五星项目,“向日葵”阳光助学行动也被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安徽省直机关“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

    平时忙于工作,寒暑假忙于公益事业,家里的事多亏妻子叶开艳的理解和付出。妻子也是一名教师,扶贫济困、助学育人是我俩共同的初心,“乐于助人、传递温暖”是我们的家风家训。两个女儿桂叶馨和叶云帆,在我们的引导下从小参与公益事业,假期和我们深入贫困山区,了解山里孩子如何艰苦求学,她们也慢慢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面对挫折迎难而上。

    2021年的一天,我与12岁的大女儿聊天时得知,她悄悄从压岁钱中拿出1200元,帮助家庭贫困的杨苗上学,已坚持了3年多。在一次和岳西小朋友结对活动中,她写了一封信夹在捐赠的图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鼓励小朋友学习斑比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很是欣慰。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同年冬季的一天,5岁的小女儿对我说:“爸爸,我也是一颗小小的‘葵花籽’,今后也想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向日葵’,给别人传递温暖、带去希望!”那一刻,我的心里顿时春暖花开。

    公益就是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我最初只是想秉承一颗纯粹的心,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现在已带动家人参与其中。我们只是想让这个简单、质朴的家庭,成为传递爱的接力棒中的一员。

    成都市王畅家庭:  

    让公益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

    家庭档案:

    王畅家庭,2021年获评“成都市五好家庭”。

    ■ 讲述人:王畅

    ■ 执笔: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患难见真情,是我2021年最大的感触。疫情常态化让一切节奏都慢了下来,但是,人们面对疫情展现出来的守望相助、担当奉献精神却绽放着越来越耀眼的光芒,也促使志愿、友爱、互助等成为这一年的高频词。

    世界大运会即将在成都举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全社会推进,让这座城市不断凝聚起爱与进步的公益力量,提升整个城市的幸福温度。

    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真诚相处,共同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并热衷于公益。我原本是一名教育工作者,2013年,我辞去了校长职务,2015年创办了一家服务青少年的公益组织。2020年深入凉山支持当地艺术教育、儿童发展,共开展公益课程近100场。2021年,更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各界各级的关注和支撑,在成都市各级妇联的支持下,在不断发来邀请的社区和学校的需求中,我们服务的青少年人数比2020年翻了一倍之多。

    我先生是一名大学教授,他同四川大学的教授们成立了“科学家爸爸科普成长营”,2021年,每位爸爸都按照自己的研究领域到社区为孩子普及科普知识,化学、水利、物理、光等各类知识,各种实验让孩子们惊喜不已。

    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高铭扬,在我们的影响下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跟着我们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与宣传,成了一名小小志愿者。

    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参与公益最令人动容。记得有一次我们开展社区探访,带着小志愿者们去看望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一个孩子在得知服务内容后,专门从家里带来小提琴,为两位老人表演了小提琴曲,在曲声营造的氛围中,两位曾是军人的老人激动地唱起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也让孩子们很受感染,都红了眼眶。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公益的种子深埋厚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因为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中华民族接续奋进的未来。2021年,我们一家和团队研究制作了一套系统的青少年志愿者课程体系,包括适合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公益活动内容。比如,一年级课程主要服务班级、服务家庭的活动;二年级课程是“党建带团建,团建带队建,小手牵大手”的垃圾分类活动;三年级课程则开展交通、餐饮、旅游景点等各种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四年级课程安排义集义卖;五年级课程安排到社区探访慰问;六年级课程包括儿童议事会、社区问题探究,带领孩子们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赋予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这套课程体系已在成都一所小学试点使用。2022年,将会在更多的小学中开展。我们相信,每月至少一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公益的种子,并慢慢发芽开花,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嘉兴市张英清家庭:  

    积淀和成长是家庭的关键词

    家庭档案:

    张英清家庭,2019年获评“浙江省最美家庭”。

    ■ 讲述人:张丹娜

    ■ 执笔: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我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地区传统的农民家庭,受祖父辈擅长皮影制作和农家刺绣等传统工艺熏陶,我从小喜欢画画。艺术专业硕士毕业后回乡自主创业开办“南迦艺术工作室”,扎根于乡土,致力于儿童艺术教育事业,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2021年,积淀和成长是我自己,也是我家这一年的标志。

    这一年,惧水的我学会了游泳,学习了摄影,考了红十字急救员证,在热衷献血的爱人鼓励和陪伴下,有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

    这一年,身为退役军人的爱人也常常化身志愿者,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公益,走上街头“弯腰一秒”保护环境卫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带着学生在乡邻家门口进行公益环创活动,手绘井台和洗衣台;带着其他老师进入残疾人庇护中心给特殊人群送爱心。

    也是这一年,从当上老庄村妇联执委开始,轻微社恐的我走进村(社),参与了多次社区公益讲座;参与村(社)优美庭院创建和擂台赛;在家乡新成立的以妇女能手为成员的“她创”协会中担任第一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后又在长安镇新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中担任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并荣幸入选海宁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尝试,我有过很多惶恐时刻,幸好有最相爱的家人陪伴!每次遇到不懂的新事物或者问题,家里的饭桌上总有人为我解答,或者告诉我如何寻找答案,给我勇气!

    爷爷奶奶是传统的农民,但是,爷爷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皮影制作绝活,而奶奶爱给我们讲述她刺绣、针织等手艺,凡是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会努力钻研出方法来。

    我妈妈爱种花,是一个有近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位退休社区老干部。对她来说,2021年最开心的事情,是她唯一的女儿在建党百年这么特殊的年份,荣幸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不久的将来也可以像她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她身上的乐观和坚毅,工作中的诚挚和细致,也一直指引着我。

    而爸爸张英清,连小学都没毕业,却凭着自己的一腔热爱,自学电学、机械学,慢慢成了一个精通电工和最新型进口智能缝纫车修理的老师傅,在六十出头的年龄还学会了电脑上网及淘宝购物等。爸爸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不懂就去学吧,都能学会的。

    这一年,我的梦想也一直是他们帮我守护:一家人一起布置庭院,种下耐寒的云杉,期寄长辈身体健康;一家人一起改建画室,以满足亲子绘画的需求;还帮我完成了增开一家饮品店的梦想。

    更多的积淀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我只是万千女儿和妈妈中平凡的一员,但每天学习新技能,积蓄新能量。越来越多的社会职务,也让我更添一份社会使命感。整装待发,一起向未来!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