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益民
女儿二三年级时,很不擅长作文。一篇主题是小动物的作文,她写了我们家的乌龟——莎米。但写得很散,没有把握它的生活习性,没有谈它和“我”互动的故事,文中还有好几个错别字,这篇作文被扣了8分。女儿找我签字时,失望、数落、责骂的话都已经在嘴边了,但沉默片刻,我终于忍住了。“莎米胆子特别小,一有风吹草动,它就变成一块石头。”“元元,你看,这句写得特别好!说明你很了解莎米,比作石头很形象呢。”女儿原本沮丧的脸,一下子绽开了。滔滔不绝地说起她的小乌龟来。也和我聊起其他同学写的作文,还加了很多评论。
之后,我经常关注她写的内容,尽量挖掘闪光点,她的作文有长足的进步。最近女儿写的《趣读书》得了满分。从“书中自有黄金屋”引申开去,以幽默的口吻谈“书中自有妙趣屋”,写从幼时看绘本开始,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感受。这篇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是尽善尽美,而且文中有几个错别字,老师帮她圈出来了,之所以没有扣分,大概是为了激励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
鼓励真的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吗,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鼓励孩子呢?鼓励孩子时要注意什么呢?
鼓励和约束不良行为不矛盾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和否定。或者用了否定的语言,表情上却表现出赞赏的神情,从而培养了不少熊孩子。如有孩子在电梯上跳跃,家长是这样制止的:“儿子,电梯里是不能跳的哦,不能跳,危险的。”神情却是笑眯眯的,仿佛很赞赏这一行为。孩子看看妈妈的脸色,跳得更起劲。妈妈接着说:“别跳了,你看,保安要来骂了。”孩子依旧不为所动,继续跳。妈妈借助保安的职业身份来制止孩子的行为,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
妈妈应该神情严肃地对孩子说:“电梯里不能跳跃,否则电梯有下坠的危险。妈妈相信你能做到安静地站着。”妈妈的指令很明确,不能跳。同时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相信孩子能够做到。而且妈妈指出了正确的做法——安静地站着。孩子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要求。
鼓励不能和表扬画等号
社会上曾一度流行赞美教育。但是,表扬多了,孩子会觉得它很廉价,或者一些有主见的孩子认为家长的表扬很空洞,自己并没有做得那么好,父母表扬得越多孩子反而越没有信心。
一天,马小斌和另外两个同学在家中画画,他画了一艘战舰,画到一半卡住了。这时妈妈惊讶地说:“哇!你画得太好了吧!”谁知马小斌把画搓成一团扔掉了。妈妈的赞美不但没有起到鼓励作用,反而增强了他的气馁。这说明,马小斌为自己设置了过高的目标,妈妈的赞美让他感到受到了讥讽,尤其是在同学们面前,所以会生气。
对这样的孩子,应该如何鼓励?家长可以对他画的内容表示感兴趣。如果亲子关系顺畅,孩子是很愿意分享的。也可以把孩子的画搜集整理起来,装订成册,当成孩子的绘画日记,经常翻看。父母持续的关注、肯定和鼓励,对孩子的绘画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看到孩子很多闪光点。
安安是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学业方面不太理想,时常气馁。一次家庭聚会,他看到一位黝黑的老人,妈妈介绍说:这位岑爷爷是个农民,耕田非常辛苦。安安马上走过去,扑进他怀里说:“岑爷爷,你辛苦了,我喜欢你!”安安小朋友能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和喜爱,就十分值得鼓励和肯定。孩子的闪光点有很多,父母要善于去发现。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父母应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激发他们发自内心的勇气,并使之保持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