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知·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知·新女学

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和原创性贡献


    阅读提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四部分重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脱贫攻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分析把握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和原创性贡献,以继续坚定历史自信,总结和汲取新时代的新经验,服务于新发展阶段的新实践。

    ■ 刘爱章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简称《决议》)第四部分重点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脱贫攻坚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把握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成就和原创性贡献,对坚定历史自信,总结和汲取新时代的新经验,服务新发展阶段的新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观历史性成就要有大历史观。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深切渴望。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困的梦魇更加严重地困扰着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观历史性成就也要有世界眼光。中国的减贫加速了全球减贫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按中国2011年以来采用的贫困标准,累计7.7亿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的严峻考验下,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广泛赞誉,形成多方面外溢效应。党坚持人民至上,为摆脱贫困接续奋斗,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至今也没能解决的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仅用几十年就历史性地解决了,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深入把握脱贫攻坚历史经验,更好运用脱贫攻坚创新成果

    坚持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制度性根源,指明了消灭私有制、发展生产力的反贫困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立足国情,借鉴国际反贫困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在反贫困工作定位、贫困测量、贫困识别、力量组织与投入、贫困退出等方面与时俱进、升级迭代,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文本形态和生动体现,其关于脱贫攻坚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等重要论述,引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必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其关于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意义,充分彰显了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情怀。

    坚持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回顾历史,1982年,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起点。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救济式扶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把发展作为减贫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开发式扶贫成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方略,深刻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等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扶贫史上第一次建成全国统一、上下贯通、直联基层的扶贫信息平台,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并进行动态管理。精准扶贫方略是新时代中国数字治理的成功实践,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减贫实践的重大创新。精准扶贫方略与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是取代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内涵。从脱贫攻坚实践创新中生成的精准化思维,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策略。

    坚持制度创新,建立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是现代贫困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和顶层设计,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决议》充分肯定“实行‘军令状’式责任制”的强大执行力。这一套集成创新的制度安排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其中的宝贵经验也被吸收到有关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制度之中。

    坚持文化创新,锻造形成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彰显的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闻令而动,凝聚起合力攻坚的伟力;“精准务实、开拓创新”体现的是将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的治理智慧,显著提升了党员干部现代治理能力;“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为人民服务等意志品质的新时代写照。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的历史生成和具体呈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当今世界,受全球化逆流、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世界新增1亿多贫困人口,近8亿人生活在饥饿之中。在此背景下,面对消除贫困的全球性难题,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不仅在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解决人类减贫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了许多原创性思路和办法。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脱贫攻坚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分析”(52WU2104)的阶段性成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