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韩佳宁 李永飞 李兵峰
昆仑山高,高不过科研人的志向;
湘江水深,深不过导弹人的决心。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导弹武器装备精彩亮相,世界瞩目、国人振奋——他参与研制;
在西北大漠演训场上,一个个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大国长剑扬眉出鞘、亮剑生威——他领衔完成;
在高手云集的科技创新赛场上,科研新锐一路过关斩将,杀出重围、摘金而归——他培养帮带;
……
他,就是火箭军某部副所长杨必武。
激情似火,攀科技高峰
初识杨必武,第一印象就俩字:精干。个头不高、板寸短发,说话如蹦豆,走路快如风,干啥事就一种状态:激情如火。
那一年,博士毕业的杨必武,带着满身光环走进某部的大门。这颗科研“苗子”被分来时,室主任赵敬民想试试“火候”,交给杨必武一个课题:野战条件下人工消雾技术研究。同事一听就乐:“这可是个大难题,哪是你这个毛头小伙能解决的?”
杨必武不信这个邪,走进基层部队了解需求,踏访气象部门求教取经,半年后拿出一份详尽的课题报告。赵敬民看了直点头:“有思路对策、有数据支撑、有装备构想,虽说按现有手段难以实现,但喜欢你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
这次“去雾”测试,也驱散了年轻人心中的迷雾。从此,他盯着“问题”找“课题”,从演练场上找不足,获取装备使用第一手资料。
不久后,杨必武成为科研团队中最年轻的选手,别人都说他很幸运,赵敬民心里清楚,机遇就得留给“时时打满鸡血、事事干到极致”的年轻人。
“我十多年的科研攻关之路,就是在坚定、坚韧、坚持中,一步步冲顶心中的‘东风天台’。”这是杨必武在火箭军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开场白,也是他科研人生的座右铭。
铆定“地面”,功成不必在我
在杨必武单位外墙上,一块科技创新团队的标牌格外醒目,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面专业团队,如今成了某部科研攻关的“金字招牌”。揭牌仪式上,领导的一句话戳中大家的心窝:“杨必武把‘冷板凳’坐出了热度,也彰显了一名科研人的党性温度。”
导弹要飞天,“底座”是关键。干导弹科研的人都知道,“底座”上的事大多与地面专业有关,但要想在地面专业干出彩并不容易。就在杨必武在导弹武器研究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一道选择题摆在他的面前。
那年夏天,一次发射演练鸣金复盘,武器装备的故障大多出在地面装备。
“这个‘烫手山芋’,我接了!”没等领导“动员”,杨必武倒先表态了。第二天,他就带着团队出发了,上高原、钻深山,到阵地、进班排,对演练中暴露的“故障点”全面复盘,终于找到“病灶”。
鏖战4个多月,开展700多次测试,对比分析20余万条数据,终于迎来了瓜熟蒂落的时刻。再赴发射场,迎来实战大考:多型导弹武器装备亮剑试锋,地面装备完好率大幅提升。
当年底,他们捧回所在室历史上第一块集体二等功奖状,全室欢欣鼓舞、士气大增,杨必武的“获奖感言”道出大家的心声:“冷板凳,热乎坐,就一定能够冲上‘光辉的顶点’!”
较真碰硬,浩然生正气
提起杨必武,他的“老领导”、研究员候立平一张嘴就“放炮”:“有些人对杨必武有意见,我都听了不少他的‘缺点’。”
“他太‘苛刻’了,老是盯着性能极限、参数边界搞科研,因为标准太高,经常把合作单位‘逼’得叫苦连天。”
杨必武为人谦和,给人第一印象有些“书生气”,可一搞科研就立马“变脸”。
一次,某型装备进行质量评估和性能检测,杨必武作为现场负责人,鹰隼般的目光注视着每个细节。果然,他发现一个部件的外观尺寸误差超过几毫米,当即叫停。
“这么大的装备车,几毫米相当于万分之一,没啥大事的。”早闻杨必武的“严”,对方赶紧笑脸“说情”。
“差了这‘万分之一’,哪来的‘万无一失’?”面对现场专家,杨必武毫不留情,一口气又说出几处“不适应”。
单位开展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活动,杨必武带头响应给自己和团队定下“四不”规矩:不参加应景应酬性学术活动、不开展与打仗无关项目研究、不让繁文缛节捆住手脚、不让形式主义干扰科研。
2020年3月,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名单出炉,全国15名科研才俊获得殊荣,杨必武名列其中。
当栽树人,丹心育桃李
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杨必武经常盯着名册陷入思考:成员既有“60后”也有“80后”,如何让每个人都成为一颗迸发的子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优长,划出两条交叉曲线:一条,是激发“老科研”当好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另一条,是把年轻骨干淬炼为创新攻关的新锐。
第一张成才“路线图”,从刚进科室不久的助理研究员陈文学画起。杨必武连出“组合拳”:请室副主任孙建担任他的帮带导师,破格让他担任某科研项目预研主管,派他担任某专项试验“指挥官”。陈文学心中的“小宇宙”被点燃,第二年就独立完成某专项立项论证,还在全军创新大赛夺得一等奖。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的吴金才,分到某部感觉“水土不服”。杨必武主动把他挖到自己的“战队”,不仅给科研项目,还给科研自主权。后来,吴金才不仅完成项目研究论证和成果转化应用,还成为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
潜心铺路,甘为人梯,这也是杨必武。
多人被评为火箭军导弹专家、进入专家型人才方阵,完成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杨必武带领的创新团队也不断“升级”,被火箭军树为“十大砺剑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