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山东创新理论宣讲载体 破解“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问题

597名女基层书记宣讲覆盖群众453万人次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惠敏

    山东省妇联将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积极进行形式创新、载体创新,设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妇女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2021年,山东省妇联创新理论宣讲载体,专门组建由女性基层党组织书记组成的宣讲团,597名女性基层党组织书记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两新”组织,采取“1+4”(主会场+4个分会场)、线上直播等方式,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精准化宣讲。一年来,累计开展女性基层党组织书记宣讲1500余场次,覆盖群众453余万人次,切实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一支队伍一条心,“入村入户”更“入脑入心”

    基层党组织书记常年扎根基层,身处做群众工作的最前沿,她们的奋斗成长过程就是为群众服务奉献的过程,具有与群众联系密切、善做能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优势,由她们进行宣讲,更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得深入浅出、有滋有味。

    为此,山东省妇联及各级妇联从基层党组织书记中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优秀妇女代表,成立“齐鲁女性”基层党组织书记宣讲团,一年来,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企业到社区、学校,从物流基地到批发商场,宣讲团的足迹遍布齐鲁大地。

    “坐着讲作风不如干着看作风,催着群众干不如带着群众干”,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区社区党委书记田象霞在社区工作38年,用服务群众的“有求必应”,换来了组织需要时的“一呼百应”。

    “一个不落,要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济宁市任城区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党委书记张宝芳18年如一日追逐“社区梦”,带领社区群众打造美丽社区,生动诠释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担当与信仰。

    “我是一名年轻的妈妈,但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脱贫攻坚战我们不能输”,菏泽市牡丹区原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刘秋芹时刻将人民牢记在心头,将最美的年华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社区干部坚守的信念”,滨州市滨城区市中街道文汇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宝然讲起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如数家珍。

    抛去照本宣科,没有大话套话,宣讲员聚村头、进地头、坐炕头,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把“普通话”变成“地方话”,围绕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通过个人发展和成长故事的“小视角”讲好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主题”,引导广大妇女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身边人讲身边事,“小切口”赋能“正能量”

    枣庄市市中区孟庄镇大郭庄村支部书记、主任、妇联主席纪丽的经历可谓女性基层党组织书记经历的一个缩影,“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一定能干好,我必须得干好。”凭着女性不服输的韧劲,纪丽带领村民让大郭庄村旧貌换新颜,现场观众用掌声为她点赞。

    “原来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今后我要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也干出一番事业来。”观众纷纷感慨。理论宣讲要有共情才能共鸣。宣讲过程中,宣讲团成员结合基层工作的实践经历和奋斗历程,将宏大叙事浓缩在微观刻画中,将时代大势体现在个体经历中,从自己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亲身体验出发,讲认识、讲感受、讲成效、讲担当,把党的理论与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的巨大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妇女群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这是宣讲团成员的宣讲没有枯燥的说教、简单的灌输,只有一个个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感人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与情怀担当,她们用韶华岁月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承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她们用无私奉献将党旗在基层高高举起。

    接地气聚人气,“有意思”更“有意义”

    怎么讲理论能让人们成功“种草”?宣讲团集思广益、做足功课,精心打磨宣讲内容,创新宣讲模式,以音乐党课、快板书、诗朗诵、舞前十分钟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宣讲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充满烟火气,让妇女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易接受。

    “抓党建不能雷声大、雨点小,不做实事,那样没人听你的”,“一开始要先做群众最关心、最先见效的”,“要‘哪里痒痒哪里挠’,‘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先治好了疼,再找疼的原因,然后才能实现最终‘高大上’的目标”……省妇联兼职副主席、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党总支书记高淑贞的“大白话”引来阵阵掌声。“一开始还有人看手机,但渐渐地,我们都被她拉入讲解中。”现场观众说道。

    基层宣讲团,就是要做老百姓的特殊“翻译官”。破解理论宣讲“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只有立足社情民意,讲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实事,用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宣讲团创新打造“一二十个凳子就开讲”“三五把椅子就能唠”的“庭院课堂”“广场课堂”“板凳课堂”,把宣讲阵地建在了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和城区楼院,缩短了理论与群众之间的“地缘距离”,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心理距离”。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场场人气满满的宣讲,一次次涤荡心灵的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深深植根于妇女群众心中,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行之路。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