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不会成为拼搏者的终点,只要他们还有一丝气力,都会向着极限的那端冲击,而即便烛火在风雨中摇曳将息,后人也将接过火种,让奥林匹克的火焰继续熊熊燃烧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孔一涵
2月10日,单板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在云顶滑雪公园举行。张家口赛区的气温低至零下,观众席的气氛也接近冻结:
28岁的蔡雪桐将要进行她的第三次滑行。
此前,中国队的其他两位选手刘佳宇和邱冷都已经宣告完赛,然而水平发挥得不甚理想,中国队的最好成绩还停留在蔡雪桐第一次滑行获得的81.25分。
如果蔡雪桐想从目前的第四位再进一步,那么她必须在这最后一次的滑行中挑战更高难度,并尽量完美完成。
反脚后刃空中飞跃,成功;正脚外向转体900度,成功;正脚内向转体540度,成功;正脚外向转体1080度,成功!
蔡雪桐只剩最后一次跳跃,反脚的900度转体!
她跳起,身体却没有旋转到预想中的角度。雪板提前接触到了地面,她趔趄了一下。
“起跳的时候可能还是不够有耐心,起跳有点儿急了,就没给上力。”赛后,蔡雪桐反思了自己的动作。
预料之中的结果也不能冲淡遗憾与失落,最终以第四名结束比赛的蔡雪桐在接受采访时还是没有忍住眼泪:“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我也很享受今天滑雪的过程。我只是难过于没有完成想要完成的那一套动作,运气上稍微差一点。”
竞技体育不存在常胜之师,每一位运动员都不得不面对失败和缺憾。只是,对于职业生涯难以预测的运动员来说,这些缺憾似乎格外残酷。
当蔡雪桐在张家口赛区挑战自我时,在北京,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正为挑战极限做着热身,他想在正式比赛中做出花滑史上首个阿克塞尔四周跳(4A)动作。
这是一个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动作,俄罗斯花滑教父阿列克谢·米申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自己有生之年,无人可以完成4A,因为它超出了人类身体能力的极限。
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的尝试也最终以失败告终:旋转周数不及四周,且在落冰时摔倒。谢幕离场时,羽生结弦俯身抚摸冰面,难掩遗憾与不舍。
“我真的拼尽全力了,可能是没有回报的努力,但这次我全力以赴去拼了。”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羽生结弦平静地说。未来伤病累累的他还能不能挑战4A?没有人知道。
但将时间倒回比赛之前,在观众们掌声渐息,世界都在屏息等待他孤身挑战极限的时候,场馆中却响起了女童稚嫩的声音:“羽生结弦加油!”
这一个瞬间仿佛就是奥运精神传承的缩影,一个个运动员在冬奥赛场上奋勇向前的姿态通过赛事转播,印刻在了一颗颗幼小的心中。前人不放弃,后人承意志,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意志,定会在“更团结”中薪火相传。
24岁的金博洋说:“我要坚持下去,在赛场上继续展现自己的精神,带动更多国人参与冰雪运动。希望更多小朋友滑冰,成为中国花样滑冰的未来力量。”
27岁的羽生结弦说:“4A大概就是我们花样滑冰选手的极限之壁,我想要创造那个超越极限的一章。”
28岁的蔡雪桐说:“如果我有能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或者会发掘我的潜力,我会继续(站在赛场上)的。”
29岁的刘佳宇说:“我享受单板滑雪的每一刻,我不会退役,我一定会继续备战下一届冬奥会。”
缺憾不会成为拼搏者的终点,只要他们还有一丝气力,都会向着极限的那端冲击,而即便烛火在风雨中摇曳将息,后人也将接过火种,让奥林匹克的火焰继续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