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志飞
苏超莉是一名大学老师,33岁,来自北京,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城市志愿服务。2008年,她曾是奥运火炬传递志愿者。14年之后又有这样一个机会,她觉得这段经历非常特殊。
参加志愿服务是苏超莉的一个奥运情结。她热衷志愿服务,从大学开始就林林总总参加了很多志愿服务项目,比如义务家教、学校迎新活动、马拉松志愿服务等。2011年,她在“志愿北京”系统上注册成为志愿者。如今,她在“志愿北京”上的服务时长已高达2000多小时,成为北京市的五星级志愿者。
苏超莉对志愿服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志愿服务也给了她人生成长发展的契机。读研究生时,她进入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领域,现在是志愿者,也做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同时还是志愿服务的培训师。苏超莉感恩这些志愿服务经历,帮助她从一个只会埋头做题的大学生,变成一名大学老师。她的整个青春、朋友,都跟志愿服务经历有关。
作为一名孩子只有7个多月大的新手妈妈,对她来说,从北京到张家口参与服务,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这段经历也非常难忘。跟孩子分别的这些天,她非常想孩子。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不能跟孩子一起过,她的内心还是有遗憾的。不过,她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她说“我是妈妈,我也是我自己”。未来,等孩子长大了,她会跟孩子讲自己的经历。
此次,苏超莉在张家口非注册VIP新闻媒体中心参与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服务期间,她提议布置“志愿者之家”,为志愿者提供大后方支持。她和志愿者小伙伴剪五色纸、手绘海报、贴春联窗花,张贴心愿墙和照片墙,一点一滴把志愿者之家布置起来,内心很有成就感。志愿者是做服务工作的,但也需要被关心、被关注。志愿者之家,就是要给志愿者家的温暖。当她和小伙伴们在市民广场冬奥会0天的倒计时牌子前合影时,有市民自发走过来与他们合影,她觉得这是对他们的肯定,是对张家口所有城市志愿者的肯定。冬奥会的成功举办,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这个春节,苏超莉及家人还有她的志愿者小伙伴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冬奥会贡献着萤火之光,非常难忘。
家人很理解她,也很尊重她,愿意克服困难帮她完成梦想。孩子还没断奶,苏超莉的爱人请了三天假、再凑上春节假期,在家带孩子,他知道那是妻子的理想,所以,一句反对的话都没说过。他说,愿意支持妻子的热爱,而且他认为宝宝应该也支持妈妈。
除夕之夜,与孩子视频时,看见孩子哭了,苏超莉心里有些难受,感触良多,就即兴写了一封给孩子的信:妈妈现在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服务冬奥会。做志愿者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做志愿服务是一件骄傲和自豪的事情,等你长大了,妈妈给你讲讲这些故事,咱们可以一起去当志愿者!人的一生会有很多个角色,也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不管你未来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妈妈都希望你健康快乐,对生活保有好奇心。
苏超莉说,她打算把那张写信的稿纸塑封一下,保存着留给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