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50年间韩淑秀老两口徒步巡边近10万公里

风雪边关有座“老夫妻护边驿站”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李树明

    春节过后,东北边陲依然寒风凛冽,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东宁市三岔口镇东大川村金场沟屯,峰峦相绕,静谧祥和。

    屯子向东不到1里地,雪海密林深处,在左右两排高大挺拔的白桦和旱柳陪伴下,一条数十米宽的中俄边境通视道轻展身躯,自南向北一路攀爬,渐行渐远,快要走出视野的时候,就和远山挽上了臂膀,消失在湛蓝的天际。

    这条铺满白雪的通视要道,是韩淑秀和老伴薛奎走了50年的巡边路。

    韩淑秀今年70岁,薛奎长她4岁,老两口都是黑龙江边检总站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护边员。

    重任

    虎年一上班,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所长孙荣波驱车赶到金场沟屯,拜访这对可敬的老人。

    1971年5月1日,韩淑秀和薛奎在金场沟举行了简朴婚礼,婚后,时任所长的李钟健找到夫妻俩:“你们两口子住在这里,有义务协助派出所守边护边,边境安全稳定了,才能安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从那时起,韩淑秀和薛奎就在派出所民警带领下担起了护边重任,他们的家,也从此成为边境线上坚如磐石的“护边驿站”。

    “春节还巡边吗?”“巡啊,越是过节越不能放松。”“这里是中俄边境,过去也发生过涉边违法行为,可马虎不得。”

    收拾完饭桌,刷过碗筷,韩淑秀和薛奎像往常一样做着巡边前的准备。

    “鞋垫要垫两双,不然脚底很快就会冻透。山里风硬,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冻得胃好像都抽抽着,鞋不暖和脚会冻坏。”穿好棉鞋,老两口从墙上拿过棉服套在身上:“去年东宁市边防委员会正式把我们聘为护边员,每年每人发6000块钱,还发了统一的棉服和棉帽。”

    穿罢棉衣,韩淑秀找出一个绿色挎包,放进十多份护边宣传单,薛奎又找来一把钳子和几根粗铁丝塞了进去。老人解释道,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有时会因为野生动物冲撞损坏,这时钳子和铁丝就能派上用场了。

    巡边

    一切准备就绪,老两口走出屯口,踏雪东行700多米,来到了铁丝网前的边境通视道上。

    皑皑雪野中,通视道中间一条宽约4米的巡逻道随山势高低起伏,在道边枯草划就的路径范围内蜿蜒伸向远方。孙荣波介绍,距巡逻道直线距离10多米远那片连绵的铁丝网,是防止有人越过国(边)境的最后一道防线,铁丝网向东7.5米,就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国界线。

    孙荣波介绍边境概况时,韩淑秀和薛奎已经走下巡逻道,沿着铁丝网踩雪巡边。碰到陡坡,走在前面的韩淑秀会贴心地拉过薛奎的手,拽他上坡。明明有平坦的巡逻道,为啥偏要在高低不平的铁丝网旁走?韩淑秀说:“在巡逻道走是舒服,但看不清铁丝网有没有损坏的地方。”

    快速检查铁丝网状况的同时,韩淑秀和薛奎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看着不远处的巡逻道,薛奎感慨说:“我们老两口都不会开车,也不会骑摩托和自行车,这么多年巡边护边全靠一双脚板走。”

    半个小时后,韩淑秀老两口依旧步履生风。薛奎不无自豪地说,顺着边境线一直向前10多公里,有一座因海拔得名的“589山”,那是巡边最远的地方。去年移交边境管理权限前,他每隔10多天都要去那里巡一次边。早上天亮出发,下午两三点钟到家,来回要用七八个小时,路途遥远,他就在途中解决午饭。没有保温杯带热水,喝凉水又胃疼,他索性出发前在家喝足茶水,路上不带水,吃午饭时就着榨菜干噎馒头或烤饼。

    回甘

    前行途中,铁丝网边有一丛芦苇,正在风中摇曳,苇秆挺拔,苇尖轻盈,不由让人想起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接下来薛奎的一番话,却让人对芦苇有了别样认识。每年芦苇未割前,都会疯长到一人多高,巡边时衣服和鞋常常被苇露打湿,身上难受自不必说,回家脱下鞋时脚底已经泡得泛白发皱,一不小心就碰掉一层皮。

    “苦吗?”

    “开始时会觉得苦累,大山里地广人稀,有时感觉孤单寂寞,挨冷受冻、日晒雨淋更是常有的事,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在薛奎看来,所有的奉献都是他应尽的义务——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即使是在冬夜,他也会不定时巡边,走累了,就找个几十年前采金人留下的半人高沙坑避风,脚冻得有些麻木时,再出坑沿着巡逻道跑一会儿热身。

    “险吗?”

    “在山上待久了,难免会碰到一些事情,但我们不怕。”韩淑秀轻描淡写地介绍,50年来,她和老伴在巡边过程中多次近距离遇过黑熊、野猪,甚至听过虎啸,好在都是有惊无险。还有一次,她在经过屯南金场沟河时,被暴涨的山洪冲出一里多地,幸亏被村民发现才脱离危险。“那次,老天爷给我留了一条命。”直至今日,韩淑秀仍然乐观地看待所有得失。

    “觉得护边有什么意义?”

    “太深的大道理讲不出来,但我们都懂得有国才有家。”两位老人自豪地说,这些年劝返了10多名险些误越国境的外地群众,制止了30多起企图非法狩猎行为,也修复了不少破损的边境设施……在他们心中,能为党和国家做些贡献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如今,老两口虽然身板硬朗,但毕竟年岁越来越大,谈及未来护边路,薛奎神情严肃:“有生之年,我们能为党做多少贡献就做多少贡献,真有一天巡不动了,也不愁后继无人,部队转业的三儿子薛连军早就利用工作便利和业余时间开始守边护边了。”

    50年间,韩淑秀老两口徒步巡边近10万公里,将最美的年华绽放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也多次被评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老两口的例行巡边,平凡而普通,但在大山深处的边境前沿,这份融入家国情怀的平凡别具意义。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