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多年深耕,不断创新向前的肝癌斗士

——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脏肿瘤科主任陆荫英


    / 人物小传 /

    陆荫英教授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肝脏肿瘤标准诊疗模式,并牵头发布我国第一部指导肝胆肿瘤精准诊疗的《肝胆肿瘤分子诊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肝癌患者带来战胜病魔的更多曙光。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 戴欣

    2021年年末,一部写实记录中国医疗队前往非洲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引发热议,观众为剧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情节所感动。剧中专业过硬、又飒又强的全能女医生罗启晗的原型就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脏肿瘤科主任陆荫英教授。

    2014—2015年,陆荫英教授作为我国第三批援塞抗埃医疗队对外联络官来到塞拉利昂,与多国医护人员共同抗击埃博拉病毒。在她的努力下,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的临床数质量指标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跃居全塞国第一名,在埃博拉相关的国际临床诊疗指南制定上留下了中国声音。

    在援非抗疫战场,攻坚克难为国争光

    2015年的一天下午,一位已转阴出院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再次突发症状,又被医护人员送回了陆荫英所在的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这样的转阳现象太奇怪了,汇聚了20多个国家医疗力量的病例会像开了锅,对此病例各抒己见,甚至有人怀疑这压根儿是另一种病毒在作祟。

    “我还是认为是埃博拉病毒转阳,一定是我们前期治疗有哪里遗漏掉了。”会上,陆荫英坚定地说:“给我3天,我来证明。”

    在接下来的72小时里,陆荫英带着队友一起无眠无休,查阅文献,复盘病例,分析检测数据,终于以专业、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和丰富的科研经验,给其他各国医疗队以合理解释,代表中国医疗队扛下并解决了这一难题。

    而这也仅仅是陆荫英援非征程中的一件“小事”。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更为凶险的战场上,陆荫英始终以为国争光、彰显大国医疗实力为己任,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中担任着中国医疗队的“眼睛”“耳朵”和“嘴巴”。

    援非执行任务期间,陆荫英共参加各种国际例会近50次,先后组织参观较成熟医疗机构、接待国际组织访问5次,协调塞国卫生部高级官员会谈3次,协调有关中药临床试验申报、各类资质审批等问题……

    作为中国援非第三批医疗队的对外人员,陆荫英组织了自埃博拉暴发以来塞国第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为多国医护人员做有关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学术交流讲座。与此同时,陆荫英还先后用英文在当地各大报纸、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发表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控科普知识,对中国医疗队的援塞抗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迅速提升中国医疗队在塞国和其他国际医疗队中的形象。

    在她的努力下,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的临床数质量指标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跃居全塞国第一名,也在2015年2月顺利完成了功能调整的过渡,在埃博拉相关的国际临床诊疗指南制定上留下了中国声音,也为中国日后应对类似疫情管控积累了管理经验。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肝脏肿瘤诊疗模式

    “别看我那时候翻译、国际协调、传染病临床会诊样样操心,说起来,去塞拉利昂算是一次偶然。”陆荫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的主要专业方向是肝胆肿瘤,并不是当时援外抗击传染病的首选专家。

    肝癌是世界上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医治肝脏肿瘤起步发展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开始组建肝脏肿瘤科室,彼时,刚刚博士毕业的陆荫英被分配到此,开启了她二十余年与肝癌战斗的人生。

    2012年,作为优秀年轻医生,陆荫英被选派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学习新的治疗技术和前沿管理思路。在高强度的综合培训下,她专捡“硬骨头”啃,最终创新性提出了“热休克蛋白HSP90能够调整某些特异性肿瘤相关因子RNA水平的非特异性剪切”机制,令业界科学家们刮目相看。同时,善于发现的她还深度学习了NCI当时前沿优势的肿瘤精准诊疗管理模式,回国后建立起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脏肿瘤科。

    二十多年过去,在陆荫英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该中心已拥有一流的医疗水平和卓越的眼界,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肝脏肿瘤标准诊疗模式,并牵头发布我国第一部指导肝胆肿瘤精准诊疗的《肝胆肿瘤分子诊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建成目前全国少数能够实现单中心、多学科会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的肝脏肿瘤综合诊疗中心。

    致力于研究免疫细胞治疗肝胆肿瘤

    据相关研究显示,肝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导致微环境紊乱有关,其中,免疫微环境的失衡是最关键机制之一。陆荫英教授介绍,明确免疫微环境紊乱的发生机制后,经多年探索,她与团队发现,临床中可以通过对免疫微环境进行重建,使机体的免疫微环境得到休整,增加机体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敏感度,进而更好地对抗肿瘤。

    陆荫英教授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展各种免疫细胞治疗肝胆肿瘤的研究。在一项开展的“双抗靶向活化CIK细胞治疗进展期肝癌的随机、对照II期临床研究”中,陆荫英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化学形成的双特异性抗体,辅助增强T细胞杀伤癌细胞的靶向性,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已有多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的良好效果,文章发表在国际专业期刊,获得同行认可。

    免疫微环境重塑或可治愈肝癌,这将成为未来肝癌治疗的新思路。在此理念的引导下,陆荫英教授还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跟清华大学的专家们一起开发新结构溶瘤病毒、CART细胞及人工智能肿瘤临床辅助诊疗决策系统的多个原创产品,成为肝胆肿瘤后线治疗领域的行业领军人。

    “要做就做第一”,陆荫英教授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患者战胜病魔带来更多的希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