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美·看点 PDF版下载

版面: 美·看点

《只此青绿》背后,是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将千年之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的情形展现出来,不断旋转的舞台上有四季晴雨,有山川河流,有希孟的纯真,也有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灯光映照下,一幅旷世奇作《千里江山图》在舞台上徐徐展开。

    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登陆虎年春晚,带领观众进入跨越时空的诗意山水长卷,引发了无数观众的赞叹。

    而早在去年8月份,《只此青绿》首次演出就取得了非凡成绩,16个城市50余场全国巡演更是一票难求,《只此青绿》魅力何在?这个舞剧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天才少年与自然的灵魂交汇

    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

    在《只此青绿》的开端,一位对《千里江山图》潜心钻研的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走入了王希孟的内心,故事随之开始,一步步将观众带到一幅生动的《千里江山图》中。

    关于这位天才少年画家,人们只能靠《千里江山图》中题跋的77个字来勾勒出他的大致轮廓,“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就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年,乃以此画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将千年之前少年画家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的情形展现出来,不断旋转的舞台上有四季晴雨,有山川河流,有希孟的纯真,也有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剧中,一场雨幕落下,别人都在躲雨,而希孟在雨中快乐地舞蹈,这种痴迷与热爱,恰恰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河盛景的一种真情。

    所有看到这幅旷世奇作的人,都会被满目壮丽的青绿山水所震撼,舞剧的编导之一韩真在采访中这样理解,“这份壮丽背后有一股特别强烈的少年气,他的所有笔触笔法,都用了他这个年纪所有可以做的加法,将他年仅18岁对于山河的理解,都放进了这个图中。”

    舞剧将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演活了王希孟,也演活了《千里江山图》。在入画的选段中,希孟与“青绿”相遇,在他的忘我绘画中,一个个女子身着美丽的青绿色缓缓向他走来。他终于将这一抹青绿永远留在了画纸上!那一瞬间,他热泪盈眶。

    在王希孟的眼中,这山河彷佛他18岁青春正茂的人生,少年人心中有丘壑,方能绘出无垠山河。王希孟在完成这副画作不久后便离世。

    有人说,就好像一个天才,为了和山河获得那一瞬间的灵魂共鸣而耗尽了一生。人的生命固然短暂,但只那一瞬间的交汇,就绽放出绚烂的火花。千年之后,画中的青绿依旧明艳,而王希孟,永远是那个18岁的少年。

    “青绿”意象与女性气魄

    青和绿,代表着春和希望。担任《只此青绿》文博顾问的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曾分享:“当光线渐暗,《千里江山图》画上的青绿色就会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概念化的一个人物形象,既体现了青绿设色,又包含着编导们对这幅画精神的提炼。领舞孟庆旸说,“我的角色就是青绿,是纯写意的,像是青绿颜色的气魄。我们的舞蹈不再是展现女人的柔美,更是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既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沉淀,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在舞剧中,女演员们眼神庄严冷峻、睥睨苍生,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层峦叠嶂之貌,在如同绢画舞台底色上一回眸,仿佛悠悠千年。她们头饰高耸,如同山石;双袖低垂,如山的纹理,又如山间瀑布。其中火爆全网的“青绿腰”,则体现了演员们的扎实功底。青绿腰来源于千里江山图中的一个意象险峰,表达山峰非常险要和陡峭的部分,“这需要很强的腰腹肌的力量,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舞台上的效果。” 孟庆旸说。

    舞段结尾,一束光照向“青绿”,她的眼睛慢慢睁开,眼中光芒闪烁,充满了藏不住的惊喜与感动,仿佛难以相信竟有人能用画作赋予她生命,又仿佛是因为看到那位满怀抱负、才华横溢的少年郎。

    她缓缓向前,入画,这一刻青绿山河成了永恒。

    传世千载与工匠精神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这一句贯穿了整个舞剧,既包含了所有创作人员对画作的理解,也体现了与之共鸣的一种“工匠精神”。

    舞剧的主创团队可谓非常亮眼,有被媒体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总编导周莉亚、韩真,编剧徐珺蕊,也有《知否》《琅琊榜2》等原声作曲之一的吕亮等,还特邀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冯双白担任艺术顾问,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晓凌担任美学顾问,著名作曲家程池担任音乐顾问。但他们的创作过程却并不容易。

    在舞台上,是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们与不曾被记住姓名的古代匠人们的相互映照。在舞台下,则是舞剧创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呕心沥血和执着。绘画是静态的,而舞蹈是动态的。正如编导韩真所说,他们必须再造一种语言,将内心深处的语言转化为舞蹈,像工艺人一样,背着筐一步一步地走。

    这部剧从灵感到完成用了20个月,创作团队的精益求精,得以让“活”的《千里江山图》出现在观众眼前。

    音乐作为剧中语言的一部分,每一个音符都调动着观众最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从舒缓到激昂,再到让人感慨落泪的宽广。“你听到的所有音乐,没有一段是一次成型的,都经过无数次修改。”吕亮这样形容。其中一段描写绘画困难过程的音乐,15分钟左右的音乐就写了整整16天。

    在编导周莉亚眼中,最难的就是每次创作之处的不确定性,像一个黑洞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那一丝光亮,跟着那个光亮走到洞口。“因为关于王希孟的资料非常少,所以前期至少八个月的时间是在学习,还找到非遗传承人,从画师、文博人、工艺人的角度,来重构这幅画的生命历程,这些人虽然无名无款,但一定真实存在过。”

    “《千里江山图》已经900多年了,它还能够保存多久?”周莉亚问故宫博物院顾问专家王中旭。“至少在我们这一辈人手上,它不会消失。”他说。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周莉亚,这是文博工作者对每一件文物的担当和责任,就像那些无名工匠,用平凡汇聚成了伟大。

    在主创团队眼中,这部作品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而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默默传承传统文化的工艺人的致敬。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