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如何把社区建成美好生活共同体?

——专家解读《“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 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基层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已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聚焦点 

    ● 将社区服务业纳入高质量发展体系尚需一套明确的政策体系推动,审批、税费、融资、监管、标准、人才等系列政策均需加强 

    ● 面对社区最紧迫最旺盛的养老育幼、餐饮保洁等需求,国家发改委持续通过相关领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日前,《“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从完善服务格局、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旨在不断增强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社区更有温度。《规划》有哪些重大意义?将如何推动为民服务下沉到社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研究员李璐对此进行了全面解读。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有哪些重要意义?

    李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一章中提出了健全社区服务机制的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编制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此次将《规划》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社区是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聚焦点。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调研中,亲临社区考察居民家庭生活、社区居家养老、家政、托幼服务等,并做重要指示。基层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已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聚焦点。

    第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能够满足广大群众急难愁盼。未来我国将长期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并存。我国家庭户平均规模由2010年的3.10人、2015年的3.02人,下降到2020年的2.62人。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9亿人,占比13.5%;未来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上升为2050年的4亿,高龄、失能、空巢老年人比例逐渐加大。在此趋势下,家庭养老、家庭育幼、餐饮保洁、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都面临外移趋势,急需社会化服务的支撑。

    第三,万亿级社区经济将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社区经济以其投资灵活、贴近民生、受众广泛、需求持续、消费高频等特点,在稳投资、稳就业、扩内需、促消费领域将带动万亿以上的经济规模。投资方面,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的加装电梯、加修坡道以及家庭室内适老化改造等,将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在惠民生的同时实现稳投资和保增长。消费方面,家庭消费中食品、居住、生活用品、教育娱乐、医疗保健以及家政、养老、托幼服务绝大部分都在社区范围内;“十四五”期间,智能智造消费将进一步推高消费贡献率和质量。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入以及未来带动乡村消费的总量也将更为可观。

    记者:《规划》中提出,“十四五”将增强城乡社区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在您看来,城乡社区服务目前存在哪些方面的短板?

    李璐:一是城乡社区建设稳步发展,但是群众急需的服务设施发展不均衡。2020年底,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5.7%。但是,社区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问题还非常突出;群众最急需最关切的居家养老、助餐助医、普惠托育等针对一老一小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15分钟生活圈中还有短板;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T息平台建设覆盖率低,且缺乏统一标准、难以互融互通,农村社区信息化平台刚刚起步。

    二是政务和公共服务较完善,但是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服务模式尚待扩充。传统上,城乡社区(村)、居委会在社区提供了人口管理、盖章办证、社保救助、就业、治安等政务、公共服务,而城市社区周边的商业服务都是自发聚集的,但一些新建、偏远、老旧、规模小的社区商业不发达,居民生活极为不便,农村社区的市场机制更难发挥配置作用。而且目前社区服务企业多在家政保洁、代购送货等低端服务竞争,精神文化领域及管家服务等高端领域尚显不足。

    三是社区经济初现端倪,但是发展政策和发展要素的支撑尚不到位。在“互联网+”推动下,社区经济所包含的物业等“为家”服务,搬家、物流等“到家”服务,家政、居家养老等“在家”服务,带动社区经济初现端倪。但是,由于审批和监管制度不到位,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难以获得运营资质,社区幼儿园违规运行的情况多发;由于人才激励政策缺失,社区服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待遇地位低,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远远不足。未来,将社区服务业纳入高质量发展体系尚需一套明确的政策体系推动,审批、税费、融资、监管、标准、人才等系列政策均需加强。

    记者:社区只有植入有效的服务,才能温暖群众、凝聚人心。下一步,将如何推动多层次多样化的为民服务下沉到社区?

    李璐:面对社区最紧迫最旺盛的养老育幼、餐饮保洁等需求,国家发改委持续通过相关领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一方面,以投资换机制,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推动服务能力建设。在原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普惠托育专项投资的基础上,2021年,国家发改委推出了中央预算内投资“一老一小新专项”,通过保基本、促普惠、推改革来实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养老服务体系方面,支持重点是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群众需求最突出的领域。托育服务体系方面,支持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一老一小”服务设施方面强调,地方各级政府要在新建居住区规划、建设相应设施并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缺乏相应设施的老城区和居住区,要限期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和规划,持续推动养老、家政等服务进社区。2021年国办转发《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在“一老一小”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将加强普惠性生活服务机构(网点)建设,纳入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网点辐射所有城乡社区;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等。《“十四五”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也提出“推动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这些都是推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进社区的贴心举措。

    记者: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经有30个省(区、市)组织制定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据您了解,各地普遍采取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国家发改委将如何进一步监督落实情况?

    李璐:据了解,各地高度重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工作,组织省内各地市积极组织报送相关材料。像甘肃省等省份还组织专家对全省报送方案进行评审和把关,优中选优向国家报送相关方案。各地普遍体现出“六有”要求:一是有整体目标,各省结合国家目标任务提出各地的具体量化目标;二是有资金投入,各地政府预留本级预算内投资支持相关项目建设;三是有场地保障,落实好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硬性规定,在人口密集区优先布局设施;四是有要素支持,从人才、融资、保险、社会化等方面给予综合支持;五是有运行机制,要求政府对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有充分考虑;六是有推进落实机制,成立领导小组等专设部门负责推进落实。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在酝酿考虑对各省报送方案进行综合评审,并给予相应政策和投资激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