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原本“水土不服”的优质葡萄,茁壮成长为全国知名品牌、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全村葡萄年销售收入2.6亿元——

果园村:十年种出“金”葡萄


    果园村特色葡萄园大棚。

    ▲ 果园村特色葡萄园种植的优质葡萄。

    ▲ 果园村村民在分捡、包装葡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凭借优质葡萄的种植和销售,四川省彭山区果园村在2015年入选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榜,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被推介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葡萄种植并非果园村的传统产业,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当地政府和村组织将优质葡萄种植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农户和业主进行科学种植和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推进产业提档升级,逐步将其打造成支柱产业。目前,果园村的葡萄种植面积达5200亩,年销售收入2.6亿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果园村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组织规划,大园区小业主

    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规模和聚集效应。21世纪第二个10年初,当地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将果园村列为特色葡萄园,并以果园村为核心区域建设观音镇万亩葡萄示范区,明确以种植高端优质葡萄为发展方向,随后几年,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发展规模种植需要土地,以前,种植大户都是直接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不仅效率低,还存在一定风险。为加快葡萄产业发展,当地政府和村组织探索建立土地集中流转机制,即先由村社组织与农户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使原有的零散承包地得以整合,形成连片成块、便于规模种植的土地,再由村社组织统一对外流转。记者了解到,当时,果园村村民流转土地的意愿较高,土地预流转很顺利;村社组织介入,使业主省去了与农户交涉、谈判的环节,效率更高,流转更规范。

    一个业主或农户经营多大的规模更适合产业发展?当地政府和果园村经过反复测算和评估,确定了“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即一般业主经营30~50亩、企业经营规模不超过200亩,并以此为原则进行土地流转。他们认为,这样的经营规模适度,业主投入不太多,一个家庭的成员就可以进行精细化管理,种出高品质的葡萄。超过上述规模,业主难以做到精细管理,产品品质难以得到保证。

    记者了解到,10多年来,果园村始终坚持了“大园区小业主”模式,直至目前,户均种植面积约30亩的小业主,仍是特色葡萄园和万亩葡萄示范园的主体。事实证明,这一模式促进了当地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小业主”组织起来后能量并不小。在产业发展初期,果园村的果农们就先后成立了多家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这些合作社实行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物资配置、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对外宣传等“五统一”,分别为果农提供农资、农技、劳务、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大大提高了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园区适度规模化经营和种植户增收致富。

    科学种植,结出优质果

    葡萄喜光怕湿,彭山地区雨水多,日照较短,昼夜温差小,不太适合优质葡萄生长,2008年以前,村里仅有几户人家种植,面积不过100来亩,而且果实品质很一般,但葡萄种植的高收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果园村人欲罢不能。

    气候条件没有难倒果园村人。葡萄种植户们依托农业专家,借助科技手段,探索出了避雨栽培、覆盖反光地膜等优质葡萄的栽培技术。比如,大棚避雨栽培技术的使用,消除了降雨频繁给葡萄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反光地膜的使用,弥补了光照少的缺陷,让葡萄在生长过程中获得更多光照。经过果农们多年的实践,原本水土不服的优质葡萄在果园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果园村的葡萄种植设施和技术越来越先进,果农们大多用上了标准化高光效塑造型栽培、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技术,温度传感器、滴灌设备以及智能化卷膜系统等设施成了种植园的标配。果农或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掌握葡萄的生长情况,并对园里的智能设备进行遥控,给葡萄浇水,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还提升了果实的品质。

    品种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当地将“种优质葡萄”作为产业目标,不断引进、推广符合市场需求的优新品种。葡萄品种由过去以有核品种当家到现在以无核优质品种为主,品种数量由过去的8个增加到如今的40多个,主推了美人指、夏黑、东方之星等高端葡萄品种,种植效益比普通葡萄高出几倍。

    以前,果园村的果农主要凭经验种植,葡萄产量不高,口感时好时差,种植收益很低,实施科学种植、标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后,葡萄产量和品质得以提升,种植收益也大幅增长,如今,亩产量达到了1500公斤,亩纯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提高到1万余元。

    品牌建设,打造“金字招牌”

    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品牌效应,一个响亮的品牌可以提升经营主体和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提升产品价值。

    葡萄产业发展初期,果园村果农们的品牌意识不强甚至缺失,不重视商标注册和宣传,以致葡萄名声不显,产品仅限于在当地销售。近十年来,当地政府把葡萄品牌建设作为发展葡萄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经营主体创建自有品牌。比如,对被认定为省级著名商标和国家驰名商标的经营主体,分别给予3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村组织加强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葡萄节,为期3个月,贯穿葡萄采摘季节,期间举办相关的宣传和商务活动,向经营商宣传介绍当地的葡萄品质和产业情况,以节促销,并扩大葡萄品牌的知名度。近年,当地政府、专业合作社和果农,通过线下展示、线上新媒体矩阵传播等多种方式,对当地葡萄以及旅游等资源进行整合式宣传推广,进一步促进了葡萄销售和品牌发展。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经过10多年的培育和宣传,果园村及葡萄的知名度美誉度逐步扩大,“彭山葡萄”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催红了像“果怡”“绿逸”“紫红园”等有影响力的葡萄品牌商标。业主们的品牌意识也更强了,不仅学会了宣传自己的品牌,还知道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品牌,产品不愁销,还能卖出好价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