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主张 PDF版下载

版面: 乐活主张

别让“伪仪式感”瓦解你的生活质感


    没有仪式感,活得灰头土脸;仪式感过度,反而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才真正让生活变得更有质感。仪式感应在生活质感的延长线上,而不顾生活的实质,去追求所谓的仪式感,只是自欺欺人的“伪仪式感”。

    ■ 梁爽

    这些年,当我看到“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句话时,自动在句末加上了一个“吗”字,在脑袋里支起一个辩论擂台,开始辩论“生活是否需要仪式感”。

    我有个女友,常年登台演讲,有次我问她,上台之前会不会紧张?她说自己很享受舞台,因为小时候每次弹钢琴之前,母女二人穿上优雅的裙子,梳着漂亮的发型,她妈妈牵着她的手,走到客厅中央,假装有观众似地说:“下面有请某某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一首曲子。”长大后,她上台前仍有小时候那种期待展示的心境。她很感激她妈妈给她建立的这种仪式感。

    仪式感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高光时刻。正如《小王子》中的那句话,“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你的仪式感,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在日本生活工作多年的知乎博主赤坂曾说,日本是个凡事追求仪式感的国家,但是很多人觉得在日本生活好累。

    实话说,没有仪式感,活得灰头土脸;仪式感过度,反而过犹不及。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才真正让生活变得更有质感,需要警惕那些正在瓦解生命质感的“伪仪式感”。

    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有以下两个衡量指标:

    假装有仪式感的人,事事都像PS般刻意。有次看到朋友周末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很有意境,有获得芥川奖的小说,冒着热气的咖啡,加上唯美的光线、角度和构图,那一刻我感叹朋友很懂生活。后来碰到朋友,聊起那本获奖小说,朋友吐吐舌头,说自己只翻了前面几页。

    在我看来,专门做给别人看,期待别人的点赞和好评就是“伪仪式感”。而真正的仪式感只是给自己的交代,甚至仅自己可见,不足为外人道也,像是一台内置的心理记录仪,定格下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确幸,给记忆装上一层明媚的滤镜。

    微小仪式感也有大能量。我曾建了一个自律群,有天看到一个大学生在群里晒出她做的手账,可爱的字体、萌趣的插画、彩色的标记,我很是羡慕。

    于是我也照做,买来精美手账本,从零开始学习画画,每晚睡前一小时做手账。新鲜有趣过后,我意识到自己吃不消,因为工作挺忙,事情很多,每晚做手账,耽误了我看书和休息的宝贵时间。权衡之后,我觉得后者更宝贵。

    仪式感也要控制程度和频率。对我而言,每天十分钟的仪式感最为合适。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不需要让谁见证,不需要伤筋动骨,不需要花很多钱,仅仅是一些自然而然、符合当下的真情流露。

    像是某个春天,我早上出门上班,迎面走来一个女孩,看到小区里的丁香花开了,女孩驻足停留,细嗅花香,闭着眼睛,面带微笑,几秒钟后她继续走路,脸上仍然漾着笑意。那一幕,仅仅几秒钟,却是让我念念不忘、心存感动的仪式感。

    仪式感如果都是隆重、华丽、耗时、费钱的,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一些微小的仪式感,足以让忙碌粗糙的生活透出光来。

    在范海涛的书里,她和老公照着本地美食书去寻访美味,吃完后花点时间请厨师在书页上签名。我现在每次快到家前,会特意听一两首欢快的情歌;回家脱去职业装,换上软萌舒适的家居服。这些“短平快”的仪式感,轻松又简单,仅仅是普通的改变,却让这一天不再普通。

    生活的质感,始终应排在仪式感之前

    有次我采访民俗画家林Caroline,她提及创作前,会点支线香或者香氛加湿器,因为北方天气干燥,颜料经常干裂。她有时还会在香氛里加上几滴香橙或葡萄柚的精油,让心情平缓愉悦,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对比之下,我觉得写作前没什么仪式感的自己,显得太糙了。于是有次写作灵感来了,我先点了香薰蜡烛,给自己泡了杯花茶,让爵士乐的音符充满房间。突然想拍张照片发微博,于是拍了半天、选了好久、发了微博,然后和网友讨论起香薰品牌和花茶做法。等我发觉用在仪式感的时间数倍于写作时,我被自己的荒谬气笑了,因为我对仪式感的打开方式本末倒置,形式大于内容,仪式大于正事。

    仪式感就像冰山的冰上部分,生活像冰山的冰下部分,看到冰上部分就知道它下面肯定有更大更深的部分在支撑。而表面的仪式感,最像一块肥皂,所见即所得,还全是泡沫。

    仪式感应在生活质感的延长线上,而不顾生活的实质,去追求所谓的仪式感,只是自欺欺人的“伪仪式感”。

    总之,你仅需要恰到好处、适合自己的仪式感,不盲从、不霸屏、不伪装,置顶内心真实的感受。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