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王春霞 发自北京 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九起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典型案例是被告人张某某强奸案,张某某利用教师身份强奸多名未成年女生被判处死刑,202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现已执行。
2013年至2019年,被告人张某某在担任某省某小学教师期间,利用教师身份,先后将多名女学生(均系幼女)带至宿舍内实施奸淫。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某利用教师身份奸淫未成年女学生,奸淫人数多,时间跨度长,罪行极其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严惩。依法以强奸罪判处张某某死刑。
关于该案的典型意义,最高法指出,被告人张某某身为人民教师,本应为人师表,却利用教师身份,多年持续奸淫多名在校未成年女生,致使被害女生的纯真童年蒙上阴影,对她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严重践踏了社会伦理道德底线,性质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人民法院历来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坚持零容忍态度,尤其是对那些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或者便利条件性侵未成年人的犯罪,坚决依法从严从重惩处,该判处死刑的坚决判处死刑,绝不姑息。本案的判决结果,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依法严厉惩治的鲜明态度,彰显了人民法院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
此外,这九起典型案例还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权、健康权、社会保障给付等民事、行政案件,还有家庭教育令等新型案件,代表性强、覆盖面广。
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人民法院始终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对性侵、拐卖、虐待、暴力伤害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严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民法院坚持零容忍态度,坚决依法从严打击。通过依法严惩,让为非作恶者付出代价,让受害的孩子及其家庭得到抚慰,让社会公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出台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贯彻落实特殊、优先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对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的具体标准作出明确规定,织细织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网。”该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例如,为准确贯彻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依法严惩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起草《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贯彻落实教职员工犯罪从业禁止制度,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起草了《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为确保家庭教育促进法准确、统一、有效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综合各地法院的经验,着手起草实施细则。
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法院独立建制或通过加挂牌子方式设立少年法庭共计2181个,开创了全国少年审判工作改革创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