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特刊 PDF版下载

版面: 特刊

践行“两山”理念湖北为长江大保护交出合格答卷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超过千里的唯一省份,以及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湖北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古往今来,蜿蜒1061公里的长江湖北段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打卡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对其壮美风光的吟咏始终不曾停止。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人们的过度索取,原本诗情画意的长江开始不堪重负,非法采砂、化工围江、污水直排,都在侵蚀着母亲河的肌体。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6年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6年来,湖北省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持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深入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集中力量开展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持续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推动长江大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充分彰显了湖北呵护一江清水持续东流的作为与担当。

    “十大战役”打出碧水青山

    武青堤是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一段长江干堤,由于位于重工业区,这片沿江地带多年来一直遍布各种工业码头和砂石场,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不堪。

    然而,经过近年来的改造,如今的武青堤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整个改造工程总体按照“堤、滩、路、城”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先后拆除沙石码头26个,7.5公里的长堤被改为绿坡,135公顷滩地被改建为缓坡公园。整个江滩摇身一变成为公园,遍植着乌桕、银杏、枫树、香樟等各种观赏树种,满目郁郁葱葱,不时有锻炼的人群从蜿蜒的绿道上跑过。

    同样的改变也发生在与武汉长江、汉水两江四岸的其他地段。继最早建成的汉口江滩之后,武汉近年来又进行了多轮的沿江港口岸线整治,通过整合、集并迁移码头,大面积绿化造林,以往零乱的江滩得到了细致的归整,聚合成为全国最大的滨水公园,华丽蜕变为世界级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武汉上游200多公里的沿江城市荆州,荆州柳林水厂附近的江滩也经历了和武青堤同样的巨变。

    柳林水厂是荆州供水规模最大的主力水厂,周边一度被砂石厂码头、造纸厂排污口、造船厂码头等众多污染企业所包围。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整改意见后,荆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对以柳林水厂取水口为中心,下游300米,上游3000米的区域进行整治,拆除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建筑和污染源并全部复绿,使水源地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

    武青堤和柳林水厂巨大变化的背后,是湖北对全省长江岸线进行的雷霆整治。由于水运繁忙,湖北境内的长江沿线一度遍布着2000余个大大小小合法或非法的码头。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的许多老旧码头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间接或直接地导致了长江沿线的砂石遍地、污水直排等环境问题。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提出后,湖北省坚持铁腕治污,于2018年启动了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首当其冲的便是非法码头整治专项战役。

    与码头整治同时进行的,还有对“化工围江”的破解。

    作为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是宜昌市重要的水源地,承担着为200万人提供饮水和灌溉100万亩农田的重任,被当地人称为宜昌的“母亲河”。

    “你们现在看到河水很干净,但当年可不是这样。”在黄柏河清漂队队长毕家培的回忆中,几年前,黄柏河边到处堆放着露天垃圾,河水甚至一度变成褐色。

    据当地环保部门调查,上游密集的磷矿是当年影响黄柏河水质最主要的原因,黄柏河流域内磷矿资源探明储量达30多亿吨,一度有磷矿开采项目46个,上游矿山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再加上农村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排污,共同造成了流域水体污染。

    工业排污造成水质恶化,黄柏河只是一个缩影。湖北省沿江化工企业众多,其中“三磷”企业约占长江流域7省市总数的四分之一。破解粗放发展带来的“化工围江”,治理“三磷”污染,成为湖北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按照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整体部署,2018年,湖北省印发了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清单,打响了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专项战役。

    针对磷矿企业集中的黄柏河流域,宜昌市持续推进流域系统治理,出台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制定了分区保护等管控措施。在一系列措施之下,黄柏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最新统计显示,全省至今已累计关改搬转439家沿江化工企业,“壮士断腕”般的有力治理之下,“化工围江”的局面已得到破解。

    除此之外,湖北长江大保护这些年来的战果还包括:清查长江、汉江、清江入河排污口1.25万个;排查整治“千吨万人”水源地问题950个;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214个,消除黑臭水体总长度524公里;新建、改造乡镇污水处理厂828座,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56座,全省所有社区和乡村实现垃圾中转站全覆盖;全省2853艘400总吨及以上船舶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全部完成……

    一系列生态重大工程的实施,陆续解决了长江沿线水中、岸上的问题,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湖北省190个国控断面(水域)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7%(178个),劣Ⅴ类断面持续为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水清、岸绿、河畅的长江绿色生态廊道正在形成。

    修复生态,让长江重新充满盎然生机

    2020年9月的一天清晨,武汉长江大桥上游江段,一位在汉阳江滩散步的市民,惊喜地拍到了成群江豚在江中乘风破浪的画面。这是近年来首次在武汉市中心江段拍摄到江豚活动的影像资料,这一发现令环保专家们兴奋不已。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鲸豚类动物,因自带迷人微笑,而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也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指示物种。然而,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严峻,江豚的生存一度陷入极度濒危的状况。

    有专家解读,江豚在武汉江面的重现,与近几年来实施的长江大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由于长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质优良,鱼类资源日益丰富,吸引了江豚前来捕食。

    来自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考数据则表明,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在形成稳定的江豚群体栖息地,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水域在未来也极可能成为江豚的活动水域,居民有望看到更多的江豚出水嬉戏的画面。

    不只是武汉,上游的宜昌同样传来了喜讯,随着长江水质持续向好,宜昌江段常年都可以观测到野生江豚的身影。

    生物完整性和多样性是判断长江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为了让长江重新充满盎然生机,长江的守护者们一直在努力。

    作为湖北长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的负责人,潘晓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为“长江大保护”助力。她介绍,由于亲本数量越来越少,或者繁殖条件不能满足等原因,造成鱼类不能自然繁殖或者繁殖率低,是引起长江鱼类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而进行全人工繁育,可有计划实现鱼类的规模化繁殖。为此,她的团队一直在攻克珍稀特有鱼类保育和增殖放流技术,先后破解了2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难题。建设了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和基因库。驯养有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20种珍稀特有鱼类。收集、保存了146种水生动物的遗传资源样本13万余份。

    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一边是做“加法”,一边也要做“减法”。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湖北团代表、洪湖市滨湖办事处船头咀村村医谢爱娥,在驻地酒店展示了从家里带来的三张大幅照片。三张照片拍的都是洪湖。第一张照片中,湖水里插满了密林般的竹竿,养鱼的围网将湖面分割成一个巨大迷宫;第二张照片,湖中的围网不见了,万顷碧波一望无际;第三张,新建的渔民安置点里,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小区整洁而美丽。

    这三张照片反映的是洪湖退渔还湖之后渔民生存状况的变化。谢爱娥所居住的船头咀村,原是由200多艘船屋组成的渔村,渔民们以船为家,长年生活在水上。洪湖全面退渔还湖后,她和大家一道,告别了水上船屋,搬进了岸上的新居,而谢爱娥的经历背后,则是湖北省近年来对洪湖生态的大修复和大保护。

    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然而,开始于20世纪的“围湖造田”“围湖挽埂”“围网养殖”,一度侵占了洪湖近90%的天然湿地,渔民的生活垃圾和养鱼饲料也进一步导致环境恶化。2018年7月,洪湖宣布全面禁捕,着手对湖区19.99万亩围垸进行退垸还湖还湿。通过拆围与退垸,洪湖恢复天然湿地面积20余万亩,扩大天然湿地面积近50%,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减少人类活动与干扰之后的洪湖,水生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洪湖的鸟类数量也明显增多。夏候鸟数量超过3万只,冬候鸟超过10万只,小天鹅、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都重返洪湖,重现出鹤汀凫渚、雁阵排空的胜景。

    2020年7月1日,湖北的长江生态保护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幕。从这一天起,湖北在全国率先实施长江“十年禁渔”。24天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长江汉江湖北段实施禁捕的决定》,以地方立法推动禁捕退捕,在全国尚属首例。

    通过禁捕退捕,湖北省先后回收或拆解渔船3.42万艘,2.35万名上岸渔民全部妥善安置。关停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1.28万家,拆除围栏围网养殖127.6万亩,流域治理协调机制得到进一步落实,联合执法成为常态。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在宜昌市夷陵区平湖社区,宋会敏和丈夫杨锦一道发起成立了夷陵区爱邻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两口子进农村推动厨余堆肥变废为宝,进学校推动零废弃校园创建,进小区推动厨余垃圾就地消化,坚持定期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组织带动了一批环保志愿者,为夷陵增添了环保公益的主力军,连他们12岁的孩子也加入了“环保小讲师”团队,经常在学校和班上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在武汉,各级妇联组织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生态环保活动,发动巾帼志愿服务队,结合各自辖区河湖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巡湖宣传活动,引导她们共同参与到河湖管护工作中来。在汉阳墨水湖,民间湖长带领巾帼志愿服务队员,每月定期开展3~4次巡湖活动,同时建立线上微信群,定期进行宣传引导,增强基层妇女群众保护河湖生态环境意识。

    科普与科研同步,为了汇聚母亲河保护的合力,潘晓洁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既是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又是科普宣传的倡导者,积极投身长江水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她们带领公众走进水生态保护基地与中华鲟亲密接触活动,和家长们一起陪伴小朋友近距离接触中华鲟,了解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并与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主办丹江口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鲢、鳙、草鱼等6种鱼苗共20万尾,让长江“十年禁渔”、水源地生态保护得到大力宣传。

    修正过去的粗放发展模式,不再守着青山绿水过灰头土脸的日子,长江大保护的直接受益者,无疑是生活在长江边的所有人。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人们与长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一味地向长江索取,到与长江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为织牢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网,强化法治保障,湖北近年来先后出台《湖北省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推进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守护长江母亲河促进我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等1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保护母亲河铸就了“法治盾牌”。

    源头发力,规划先行。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省级《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形成“1+5+N”规划体系。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和“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制度支撑,设立河湖警长。严格执行“国家负面清单+湖北实施细则”管理机制,全省22.3%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全省河流、湖泊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省委书记、省长担任省级总河湖长,多名省级领导领衔省级河湖长。强化整改落实。全省81个县区初步建立起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环保责任“一追到底”、破坏生态“一票否决”。

    修复长江生态,债须痛心还,但环保与发展的冲突又该如何调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湖北的答案是绿色发展,以长江大保护为机遇,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同时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的同时,湖北也实施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启动绿色发展58项重大事项、91个重大项目,为的就是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 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

    由于化工占据宜昌工业三分之一比重,破解“化工围江”一度导致该市GDP增速大幅下滑。通过引导企业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发展。2018年,宜昌就快速恢复了元气,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升,多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宜昌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2016年以来,兴发集团积极推进“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聚焦高技术、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等项目,集团公司加快推动传统磷化工向新材料转型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效益不降反升。

    在长江之滨,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孕育生长。

    在武汉,经过多年培育,小米、京东方、天马等企业纷纷发力,正在托举“光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布局,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成雏形;光谷生物城集聚生物企业2400余家、创新创业者逾6万人;中国首家商业火箭公司、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长江之滨;湖北制造的世界首枚星箭一体固体运载火箭“快舟一号甲”,以一箭三星方式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商业发射;襄阳片区已具备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

    绿色,正在成为湖北经济越来越鲜明的发展底色。

    “‘十四五’期间,湖北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和考察湖北时的殷殷嘱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继续统筹推进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表示,“十四五”期间,湖北各地将围绕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总体目标,强化部门综合协调,完善调度、督办、检查等工作机制,力争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同时全面推进国土绿化,实施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试点,巩固提升长江“十年禁渔”成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绿盾”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和查处。

    绿意盈盈,碧水清清,可以期待,就在不远的将来,更加壮美的楚天长江图将会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在荆楚大地变为现实。

    本版摄影:姚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