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曲艺 王丹青
耳边是呼啸的风声,脚下是翻滚的海浪,脸上、身上是冰冷的海水,一位高个子女人站在甲板上,紧张地盯着眼前的海面。
那是2020年的国庆假期,10月1日恰逢中秋,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在庆祝节日,侯静却和她的团队在海上经历着难忘的“至暗时刻”。
“深海一号”接入崖城天然气海底管道水下带压开孔作业时,突遇海底阀门无法密封,而此时台风即将到来。
“一定要赶在台风到来前恢复阀门功能,否则会有安全风险!”一步步梳理解决方案,侯静沉着冷静地在现场指挥。经过80多个小时的尝试,阀门功能终于恢复。
此时,阵风已达到9级,海浪不断拍打着甲板,侯静已全身湿透,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一直等到潜钟安全回收才放心返舱。
侯静,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研究设计院海管结构首席工程师、“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项目组深水管缆部经理。
2021年6月25日上午,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拥有13项国内首创技术和3项世界级创新的“深海一号”正式亮相,当“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火炬熊熊燃起,在全场响起的掌声中,侯静红了眼眶。
“受制于人的滋味太难受了”
“你们没有选择我们,咱们拭目以待。”直到现在,侯静还忘不了国外钢悬链立管生产厂家临走前说的话。
彼时,为了能够满足“深海一号”“30年不回坞”的高质量设计标准,侯静和团队埋头研究起了配套的钢悬链立管。
购买,是最简单的路。然而在进行技术性谈判时,双方就仲裁地的选择产生了分歧,且对方态度强硬。“受制于人的滋味太难受了,必须研制国产钢悬链立管。”
侯静和团队联合国内供货商围绕力学性能指标、疲劳因素等,对管材进行了一年的联合研究、分析和试制,国产钢悬链立管在“深海一号”成功应用,节省费用约2000万元。
随后,侯静又带领团队开始尝试国内首条钢悬链立管的自主铺设作业。2021年2月28日,国内首条钢悬链立管的提拉回接作业仅用时20小时就顺利完成。“干完之后,我就站在船上驾驶室的角落里哭。就是激动高兴啊!”侯静说。
“有侯姐在,就觉得安心”
面对海底阀门无法密封的突发状况,侯静沉着冷静指挥,赶在台风前恢复阀门功能;在青岛建造场地,侯静爬上平台进行立管的清管试压工作;在雪中的烟台大合龙场地,侯静和男同事一起在平台上测试立管提拉设备,手脚冻到失去知觉……
“有侯姐在,就觉得安心!”开发项目组组块部技术经理董晓雨说。
自2020年开始海上作业以来,侯静就一直驻扎在一线,安排每条船的作业内容和流程,制定见缝插针式作业计划,统筹船组24小时不间断协同作业。一本本海上施工作业笔记,记录着侯静连续299天的辛苦付出,也见证了提前16天完成所有海上作业、节约费用上亿元的奇迹。
从渤海的渤中油田,到东海的春晓气田,再转战南海的流花、荔湾、“深海一号”大气田,参加工作20多年来,侯静参与、见证了中国海洋油气开发的一次次跨越。
“迎着风,向前冲,我要做我自己的英雄;忍着泪,忍着痛,只为心中不变的梦;每滴泪,每次痛,终会化成最美的彩虹……”侯静很喜欢这首歌,她记得,2021年5月23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钢悬链立管铺设结束的那一天,作业海域上空,出现了美丽的双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