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杨娜 发自北京 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白皮书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屡创佳绩: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吕岩松在发布会上介绍,这是我国首次就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发表白皮书。新中国成立后残疾人体育活动逐步开展,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将残疾人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各类残疾人每年定期参加“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和“残疾人冰雪运动季”等全国性残疾人体育活动。
吕岩松介绍,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我国残疾人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中表现优异,中国残奥代表团在近5届残奥会上实现了5次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首;另一方面,全国性残疾人体育赛事影响不断扩大,培养了残疾人运动员队伍,提升了残疾人运动水平。
吕岩松还表示,近年来,我国冬残奥运动水平快速提升。自2015年至2021年,全国开展的冬残奥会大项由2个拓展到6个,实现了比赛大项全覆盖;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近千人。残疾人运动员培养保障机制也得到逐步完善。
风生水起: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申办,为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魅力。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王梅梅在发布会上介绍,自2016年起,连续6年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为残疾人融入“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从首届开展的14个省级单位发展到现在的31个省(区、市)。各地因地制宜举办冬季残疾人体育活动,开展冬残奥项目体验、大众冰雪体育赛事、冬季康复健身训练营、冰雪嘉年华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不只是在冰雪运动方面,我国将平等参与体育活动作为残疾人一项重要权利,不断推动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刘国永介绍,为完善有关残疾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国家体育总局利用中央资金引导支持地方实施“全民健身助残工程”,并指导推动各类公共健身场所完善残疾人使用的体育健身器材和设施。此外,国家体育总局支持和指导各地体育部门和残疾人体育组织,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养过程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以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强身健体,融入社会。
生动写照:残疾人体育发展折射残疾人生活水平和人权状况
“残疾人体育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人权状况。”吕岩松表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出残疾人的体育精神与实力,更体现出我国人权发展的成就。我国确保残疾人享有各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利,为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和社会生活、实现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残联新闻发言人郭利群介绍,中国已形成以《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为基础,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骨干,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补充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和监督提供了基本执法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老龄事业、信息化、旅游业、交通强国建设等专项规划均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还纳入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当前,我国无障碍设施覆盖率持续提升。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务柜台、38%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在无障碍出行和服务环境方面,3598组列车设置了残疾人专座,城市公交车配备车载屏幕、语音报站系统;信息无障碍方面,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供给不断增强,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推进。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和合理便利。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促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对就业场所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以及提供合理便利,为残疾人就业创造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
郭利群表示,未来中国政府将积极贯彻落实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和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的无障碍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形成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的无障碍环境,更好地方便残疾人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