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

逐梦体育赛场 绽放精彩人生


    3月5日,中国选手朱大庆(左)和引导员闫寒寒赛后庆祝。当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高山滑雪项目女子滑降(视障)比赛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 江汉/摄

    3月12日,中国选手杨洪琼在比赛中。杨洪琼最终获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冬残奥的舞台,点亮每一个折翼天使的梦想,努力就会有奇迹。

    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残疾人体育盛会,来自46个国家(地区)的近600名残疾人运动员相聚北京。

    “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鼓舞着每一名残疾人运动员,让他们在赛场上尽情展示自我,超越自我。

    体育让残疾人更好融入生活和社会

    “是体育运动让我感受到自信和快乐,我也希望更多的残疾人像我一样走出家门,感悟生命的精彩。”已在冬残奥会上获得三枚金牌的杨洪琼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体育运动是健康丰盈、充满魅力的,是体育运动给了她放飞自己梦想的机会。

    今年已经32岁的杨洪琼曾经是云南轮椅篮球队的一员。2018年,她经过推荐进入了冬残奥会的备战集训队伍。

    3月6日,杨洪琼代表中国出战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在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全程15公里,她凭着自己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冠军。3月9日,在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坐姿)组比赛中,再次夺冠。

    “是强大的祖国让我们站在领奖台上,体育运动能够帮助残疾人增强体质、康复身心,残疾人体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夺冠后的杨洪琼坦然说道。

    与杨洪琼感同身受的是残奥越野滑雪运动员杨倩茹,她告诉记者,是运动让自己开始找到人生的自信,找到生活的光芒,让自己变得勇敢坚强,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向往。

    通过体育运动找到自信,走向社会,实现残健融合,这是2022年冬残奥会上众多残疾运动员的心声。

    自1976年第一届冬残奥会在瑞典成功举办,冬残奥会逐渐发展,不断壮大,现已成为世界残疾人运动员展示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的最主要窗口,残疾运动员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演绎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精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残疾人体育蓬勃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激励社会,残疾人体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越来越多的女运动员绽放精彩人生

    在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来自46个国家(地区)的近600名残疾人运动员相聚于此。这是有史以来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的冬残奥会之一,也是女性运动员人数最多的一届冬残奥会。值得一提的是,有28名中国女运动员怀着梦想,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我大放光彩,自强不息打破人生的枷锁,唱着对命运不屈的赞歌。

    “双奥选手”张海原,在2004年雅典夏季残奥会上就曾夺得女子跳远F42级冠军,如今又作为高山滑雪运动员出征冬残奥,尽管已经45岁,但她仍然在体育路上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本届冬残奥会上,朱大庆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本届冬残奥会首枚奖牌。

    张梦秋为中国代表团在高山滑雪项目上获得首枚金牌,在比赛中斩获2金3银。

    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郭雨洁获得金牌。

    在残奥冬季两项女子中距离(视障)比赛中获得铜牌的王跃,为中国视障运动员在残奥冬季两项中实现奖牌“零”的突破。

    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坐姿)比赛中,杨洪琼高呼“中国万岁”冲过终点线。

    冬残奥会冰球赛场上唯一一位女运动员于静,也是冬残奥历史上第三位女性冰球运动员。她对记者说:“也许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残奥冰球运动。我想证明,女性可以参加比赛,这并非‘不可能’。”

    ……

    在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冰球等比赛项目中,无论是获得金牌还是铜牌,或是无缘奖牌的女运动员们,她们本身站在赛场上,就是一种荣耀。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有振奋人心的故事;每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都是一段精彩感人的传奇。

    3月8日,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送上了祝福:“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我很高兴看到女性残疾人运动员数量创历史新高。”

    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教师季成告诉记者,残奥会不仅仅是残疾人选手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温度和幸福度。无论是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是无障碍暖心服务,都给予残疾人温暖有爱的守护,而残疾女运动员以女性独有的坚韧与勇敢、昂扬的斗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逐梦体育赛场,绽放自己的精彩人生。她们坚强不屈、无畏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鼓舞激励着每一个有梦想的人。

    残健融合“一起向未来”

    截至12日,中国96名运动员在赛场上,以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姿态,获得金牌18枚,银牌18枚,铜牌23枚,共计59枚奖牌。暂列奖牌榜第一位。

    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近年来的不断进步。

    《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融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对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对残疾人权益的平等保护和特殊扶助措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推动落实,保障了残疾人权益的实现。

    白皮书还指出,在近四十年国际参赛发展历程中,中国残奥代表团在近5届残奥会上更是实现了5次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首。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实现冬季项目金牌零的突破,掀开了中国参与冬季残奥运动项目历史的崭新一页。全国性残疾人体育赛事影响不断扩大,培养了残疾人运动员队伍,提升了残疾人运动水平。我国冬残奥会运动水平快速提升。自2015年至2021年,全国开展的冬残奥会大项由2个拓展到6个,实现了比赛大项全覆盖;运动员由不足50人发展至近千人。

    3月8日,在国际残奥委会与北京冬奥组委联合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际残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克莱格·斯宾塞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冬残奥会,各项赛事的竞争都非常激烈。比赛只进行了三天,中国就拿到了25块奖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中国在平昌冬残奥会上只在轮椅冰壶比赛中拿到1块金牌,这种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据北京冬奥组委介绍,从2016年起,中国残联开始举办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参加的省区市从最初的14个增加到现在的31个,直接参与人数从刚开始的1万人,发展到30多万人。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冬残奥会的筹办也带动了全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的完善,发展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现在我们各省市区都建起了残疾人体育运动设施,全国就有45个残疾人体训基地。我们不但有中国残疾人体育管理中心,有田径馆、篮球馆、游泳馆等国际一流的设施,还建起了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因此中国残疾运动员才能在国际赛事中不断创造好成绩。

    “残奥会上每一个运动员努力拼搏,用坚强的意志力挑战自我,勇敢自信的表现鼓舞人心,更进一步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也吸引更多的残疾人了解体育运动,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季成表示,这次残奥会无论从人数,还是无障碍环境建设,都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而且多人次参与跨项目比赛,这都反映出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体育走出家门、融入体育大环境,融入主流社会,赢得自信、共享发展,包括残疾人群体在内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三亿人上冰雪”,这无疑是残健融合“一起向未来”的最好诠释。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