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古人和大自然亲近,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古人的心灵与天时相互观照,能够感知到春夏秋冬的运转。如今,人们念起这些诗句时,仍能从中感悟时节变化,体味喜怒哀乐的情感。
■ 蒙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拥有那么美丽的语言、那么美丽的音乐、那么美丽的节奏,可以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诗词大会》自2016年播出之后,不仅让人们认识了诗词多重之美,还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有助于幸福生活的构建,也有助于人们的道德追求。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伴随了我的成长。”事实上,《中国诗词大会》也伴随着我们评委、伴随着选手、伴随着每一个观众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诗词大会》助推诗词文化发展从潺潺细流到汇入汪洋大河,满足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和需要,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社会。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和诗歌结合,惊艳了世人,展示了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落絮游丝三月候, 风吹雨洗一城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古人和大自然亲近,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古人的心灵与天时相互观照,能够感知到春夏秋冬的运转。如今,人们念起这些诗句时,仍能从中感悟时节变化,汲取古人智慧,体味喜怒哀乐的情感。
如果说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那么诗歌则凝结了中国人对情感的表达,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文里的中国人情感,激发人们向上向善之心。在“赏诗词之美、寻文化之根、铸民族之魂”的基本宗旨下,《2022中国诗词大会》以广阔的视野关注宏大主题,在“江山”“少年”“燃”“遇见”“稻香”“韵”“天地”“味道”“飒”“出发”十大主题中,展现诗词和时代的联系,融通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涵养家国情怀。
自播出以来,《中国诗词大会》以广泛的参与性、浓郁的文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掀起“全家老小齐上阵,天南地北共此情”的诗词热潮。节目邀请了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登上舞台,关注他们对诗的感受、对美的热爱。
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中,工作于海拔1500多米的泰山之上的消防员,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寒与艰辛。但当他遇见泰山上的摩崖石刻后,他爱上了诗词,在群山间感受乾坤之大,体悟古人哲思。来自中国救援山东搜救犬机动专业支队的队员,在与诗词为伴的日子里,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将对祖国的热爱,化为一次次守护人民安全的行动。
对古人而言,诗词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对现代人而言,诗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诗是审美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苦闷的东西,但是人在苦闷之外,还有诗和远方。走进诗词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所以说,诗歌可以慰藉生活,温暖人生,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展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人生,不但有助于更好地普及推广诗歌文化,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中国诗词大会》一直在拨动我们的心弦,表达我们的情感,希望诗歌的种子播撒进千门万户,呼应着春天,呼应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