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王家凤
“只有搬迁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安置点才能更好地发展产业,才能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她与傈僳族乡亲悉心交谈、耐心解读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
“我们不要有‘等靠要’的思想,必须团结起来,搞发展、搞产业,要敢于去尝试,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好起来。”村民会议上,她语重心长地跟村民们说。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有一位傈僳族村民小组长胡金花,她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不但撑起了整个家庭,还带领13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动员群众“挪穷窝”
龙陵县平达乡有一片高寒山区,山区里的安乐村牛圈山小组14户农户都是傈僳族,乡亲们世代居住在地势陡峭的山腰陡坡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牛圈山群众的生产生活,这里的14户人家因此被列为贫困户。
今年35岁的胡金花,是牛圈山村民小组的小组长。家里一共五口人,年迈的父母体弱多病已无劳力,两个女儿一个在上小学,一个未入学,家里生活全靠胡金花和丈夫种地维持。
身居深山老林,想要脱贫致富谈何容易?正当胡金花和村民们为脱贫致富难题一筹莫展之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吹进了牛圈山。搬出穷窝,成了胡金花翘首期盼的大事。她家第一户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施工建房、搬迁入住、拆旧复垦……
可是,不是所有傈僳族乡亲都愿意搬迁。不习惯、舍不得,让部分群众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家”。胡金花得知后,积极配合村“两委”三番五次到群众家中开导他们。
“只有搬迁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安置点才能更好地发展产业,才能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胡金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下,村民们想通了,表示愿意搬出生活了几代人的山旮旯。
2016年10月,安乐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顺利开工建设。2017年12月,所有搬迁户的房屋全部建成并入住。从此,牛圈山傈僳族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探索产业致富路
“我们之所以是贫困户,不是我们懒,是我们不敢去尝试新型产业。看看其他村民小组,人家搞产业、搞种植,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难道我们会比他们差吗?”村民会议上,胡金花语重心长地跟村民们说,我们必须团结起来,搞发展、搞产业,要敢于去尝试,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好起来。
在产业发展中,胡金花动员田多地广的农户和她一起种烤烟,可是有几户农户心存疑虑,不敢“冒险”发展烤烟。面对村民的顾虑,胡金花请来了乡烤烟工作站技术人员开展烤烟种植培训,自己率先垂范,成为安乐村第一批经过正式培训后开始种植烤烟的傈僳族农户。
那年,在她的动员下,组里3户农户和她一起“冒险”种植烤烟。经过她和烟农的“精心照料”,她们试种的烤烟丰收了,胡金花家的10亩烤烟收入3.5万余元。看到了希望的烟农都纷纷扩种了面积,之前有顾虑的村民也纷纷加入种烤烟的行列。
2017年胡金花家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2亩,当年烤烟收入4万余元,这一年,胡金花户光荣脱贫,成功甩掉了“贫困帽”。
2018年牛圈山整个小组14户农户中,9户烤烟种植户共种植烤烟80余亩,实现烤烟收入30余万元,2018年底,牛圈山14户傈僳族贫困户56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携手共赴小康路
傈僳族是龙陵县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文化丰富有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碰撞,给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困难。
胡金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找一个带头人,把原生态的傈僳族文化传承下去。思来想去,她想到了邻乡木城乡马鹿塘小组的胡万才老人。胡万才是龙陵县傈僳族文化的传承人,经常联合各乡镇的傈僳族举办少数民族活动。
为此,胡金花拜访了胡万才老人。胡万才非常支持胡金花的想法,牵头组织了木城乡和平达乡7个小组的傈僳族同胞,筹划了13个节目,又请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专业人士对他们的节目作了指导,让傈僳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促脱贫、举办山寨文艺晚会……胡金花用心用情用力脱贫的先进事迹在当地早已传为佳话。
“她就是我们傈僳族山寨里的一朵金花,带着乡亲们一起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这朵金花在平达乡的高寒山区绽放光彩,给傈僳族乡亲温暖和力量。”2019年10月,胡金花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事迹突出,被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奖“光荣脱贫户”荣誉称号。
对此,她说:脱贫只是我们努力的起点,小康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