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易
每年4月5日前后,万物吐故纳新,春和景明,也是传统的清明节。礼敬祖先、亲近自然是清明节的两大传统,此外,人们还会烹调一些时令美食,将思念的情感和美好意愿寄托在食物之上。今年清明节,因为疫情许多祭扫、踏青、赏花等活动受限,但还有一样美食依然让清明节保留了一份浓浓的仪式感,那就是青团。可谓是:“青团在手,春天有我。”
青团的美味,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今年刚进入3月,我的朋友圈里就散发出青团的清香。3月1日,重庆的“天使妹妹”晒出她自己制作的青团,她写道:“周日姐妹们聚会地点选在‘若水’茶空间,我负责茶点之一,制作了方形、圆形、迷你型三种尺寸的青团,这不仅与‘春水春时’的主题相呼应,也与‘若水’相应合。要接纳生命中出现的一切,像水一样随方就圆,不逆万物,正可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3月16日,瑜伽老师安妮也发朋友圈道:“青团(黑芝麻馅)、寒燕酥(桂花豆沙馅)、小杏仁、紫皮腰果、沃柑、热红茶。青团主要原料是糯米,这与老北京‘寒食十三绝’之一的驴打滚原料差不多。糯米不好消化,一次不可食用过多,宜加热后食用,可搭配红茶、藏茶、普洱茶或大麦茶。青团的美味,就像春天一样美好又转瞬即逝,好好品尝吧!”
青团作为清明节的传统美食,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冬小麦的嫩芽,榨出麦青汁经石灰水处理,和七分糯米掺三分粳米磨成的粉,裹着细腻香甜的豆沙或枣泥馅,再加上一小块猪油,团成一颗颗圆球摆在芦叶上,放进笼屉里蒸。麦青汁做的青团晶莹剔透,但吃起来有股淡淡的石灰味儿。
另一种用艾草做的青团更醇正也更自然。做青团的艾草也有两种:一种是艾蒿,叶如丛丛鸟羽,做出的青团绿得深沉,闻起来有股别致的艾香;另一种是黄花艾,长长的叶子上有嫩白绒毛,做出的青团绿得淡雅,有着菊花叶般淡淡的清香。艾草做的青团不仅有甜的,还有咸的——用雪菜、春笋和肉做成的馅料,清香裹着肥润。
花样青团,手工亲做“家味最浓”
年年清明花相似,岁岁青团味不同。如果说青团的皮是灵魂,那么青团的馅就是灵魂伴侣。每年的青团就像开盲盒一样让人期待,吃惯了传统口味的人们,越来越追新求变,想品尝一些创新口味的青团。据《魔都14大品牌39种口味青团大测评》一文介绍,除甜口的豆沙馅和咸口的笋干馅青团经典款,今年上新的“微创新”口味青团有——芝士玫瑰味、奶黄芋泥流心口味、栗蓉芝士味以及蛋黄辣松馅、马兰头鲜肉馅、荠菜虾仁馅、腌笃鲜馅等。
为了尝鲜,今年我不仅早早尝鲜了新上市的传统豆沙馅青团,还网购了腌笃鲜馅的青团。“腌”指腌制过的咸肉,“鲜”指新鲜的春笋和鲜肉,“笃”是小火慢炖。我家每年春天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腌笃鲜的滋味,这种把腌笃鲜包入青团的美食,必须品尝一下。冷冻的腌笃鲜青团,需上蒸锅15分钟,蒸的过程中,看着一个个“绿墩墩”由小变大、由硬变软,宛如三月江南的春笋经历烟雨而来。一口咬下,浓郁的咸鲜味混合着艾草独有的香气,在齿颊间相互交融,如沐春风。
其实,市面上的花样青团口味再多,也比不过自家的手工亲做。我的小姑子每年都自己做青团,她说那才是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更是清明节正宗的味道。而在杭州萧山,青团被称为清明粿子,分三种:一种是甜口的豆沙加上桂花,包成团子形状,头顶留一个小尖尖;一种是黑芝麻馅炒香加上白糖,包成三角形状;还有一种是大饺子形状,里面包上猪肉、笋干、咸菜、豆腐干,咸香四溢。三种不同馅料的清明粿子中,咸菜肉笋馅是最受欢迎的。据媒体报道,萧山所前镇的王阿姨3月份已卖出自制青团1000多只,她说自己非常喜欢做青团,“一是能传播我们清明节的文化,二是做出来大家觉得好吃我心里很满足。”
只此青绿,便是满满的春天味道
其实,自古吃到今,青团万变不离其宗一个字——青。青团的绿色来自青汁,这也是青团的灵魂所在,而青汁的草料大江南北各地不尽相同,有艾蒿、雀麦草、鼠鞠草等。不管青团种类有多少,人们对春食的追求只需一口,只此青绿,便是满满春天的味道。
比如,在巴蜀一带,清明节的时令小吃是“欢喜团”,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有着“百优宽解欢喜团”之意;福州一带则有吃“菠菠粿”的食俗,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等为馅,主要是为了取“吃青”之意;浙南一带的清明食物是“艾饺”,色泽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还能驱邪禳毒;清明踏青时随手摘一把“地米菜”,和鸡蛋同煮就是别样的时鲜……总之,想要留住春天,嘴里必须带点青绿。
“捣青草为汁,和粉做粉团,色如碧玉。”袁枚笔下的青团,是食更是诗。中华传统把节气与美食相连,就是告诉我们——四季更迭亦有饮食之道,不时不食。世事变迁、季节更替,不变的是我们那一颗尊重自然、热爱万物的心。
俗语道:食过青团,方知春滋味。风清景明之时,祭祖踏青之余,来一枚“绿墩墩”,快快开启春天的仪式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