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每逢清明,外婆常常会起个大早,然后去乡间田野将沾着露水的艾草摘下来带回家。那时候没有榨汁机,为了榨取艾草汁,外婆便把艾草与石灰水一同放入锅中蒸烂,再把石灰漂去,揉进糯米粉中。我站在旁边,看着绿色的艾草汁和雪白的粉团揉在一起,透出淡淡的绿。不一会儿,炉灶上水汽腾升,一种美味正在蒸笼里酝酿。
揭笼,那一个个圆润水亮的绿色“小胖子”挤在一起,用筷子轻轻戳一下,软糯的青团微微下陷,汗珠似的水滴吱溜就滑了下来。我最爱吃甜的青团。红豆、黄豆和芝麻磨成浓稠的蓉,最妙的还是用猪油炒过的花生、白糖,咬起来“咔咔”响,甜脆相宜。外婆说,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用笋丁、腊肉、豆干和胡萝卜做咸味馅料,还会加新鲜辣椒,最后包成饺子形状,那个叫“清明果”。
其实不论甜咸,只要外婆将包好馅料的青团放在竹匾里,我心底就会多一些期待。因为在它们的肚子里,装满了这一整年最好的春光。
如今在城市里,已难得一见青团从艾草化为米团的生动过程。每当匆忙间瞥见橱窗里光滑油绿的青团,我的心里总会一阵悸动。店家总会挂个牌子在旁边,“时令美食青团,每日限量,抓紧尝鲜”。买一盒回家,清晨放在锅里蒸热,腾腾热气像窗外的蒙蒙细雨,人在等待中变得如此安静。到揭锅的那一瞬,像极了漫天春风拂过叶梢,用山林田野间最馥郁的那一缕清香抚慰了一颗疲惫的心灵。
江南的四月天是多雨的时节,湿漉漉的空气容易让人心生烦闷,此时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外婆做的青团了。每次我都会当着外婆的面吃上3个青团,然后一脸满足地看着外婆。“春天变得多么含蓄啊,它藏到了一个角落里,或者是天空的一角,或者是大地的一角,我必须要细细地咀嚼才能体味。”吃青团,就是为了在沉闷的日子里让自己笑出声来,在平淡的日子里给自己一点清甜,在最好的时节里让自己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