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近期京东正在进行一轮覆盖范围较广的人员优化,优化范围覆盖零售、物流、健康等多个主流板块。其中,京喜拼拼裁员情况备受关注。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多名认证为“京东员工”人士透露,京喜拼拼裁员比例为10%~15%。
企业大规模裁员过程中劳动者权益如何保障?
“企业裁员的‘底线’应当是依法行使权利。”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恒顺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企业裁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用工的正常现象,我国劳动合同法对这种企业行为做出了明确法律规范。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苏文蔚告诉记者,企业裁员属于法律赋予企业用工自主权的范畴,但是应当依法合规进行,如果在裁员条件、被裁人员、裁员程序、补偿金支付等方面不符合法律规定,就会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向相关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等,也可以直接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主要涉及第36条、第39条、第40条、第41条、第42条、第43条。如,第36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40条规定三种情形,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四种情形下,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同时第43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按照第36条提出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或者依据第40条、第41条第1款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41条对经济性裁员规定了四种情形,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同时,第41条第二款规定了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的人员,包括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劳动合同法对处于特殊时期的女职工予以特别保护。苏文蔚告诉记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2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41条与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不得以裁员的方式单方解除“三期”女职工的劳动合同,但是如果“三期”女职工自愿与用人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则不受限制。
劳动合同法第42条还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40条、第41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包括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第40条、第41条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情形如何理解?苏文蔚进一步解释,法定医疗期,是法律规定的对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员工的解雇保护期,超过这个保护期就不受第42条规定的保护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定医疗期为3个月到24个月。对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的职工,在24个月内尚不能痊愈的,经企业和劳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医疗期。
对于裁员是否还发放年终奖,苏文蔚认为,发放年终奖并非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年终奖发放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审查判断。
在张恒顺看来,劳动关系的契约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过程中,必须有劳动保障的社会化与劳动管理的法治化同步配合。劳动管理的法治化需要一个较长时期逐步完善。比如:企业应当建立工会组织,发挥其代表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责。法律要求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运行。这些制度是否建立并有效发挥应有作用,都会对裁员行为产生平衡和化解矛盾的功能。
相较于劳动监督与劳动执法等企业外部环境治理,张恒顺特别关注企业自身建设问题。他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职工优秀团队建设等企业软实力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完善企业用工管理的重要方面,需要积极推动。
劳动者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张恒顺建议,劳动者要知法用法,了解熟悉国家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用工的具体政策要求,主动寻求工会组织以及地方设立的职工法律服务咨询机构的帮助,也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求助。依法维权,不要怕麻烦,不要有过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