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村企合作 兴产富农

——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典型案例透视(下)


    德翔牧业水稻园区。

    ▲ 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茶农采摘茶叶。

    ▲ 河南省内乡县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成员喜获分红。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股份合作,共享发展成果

    股份合作是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模式之一,即龙头企业吸纳农户或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以及自有资金等入股,让农民获得分红收入。

    重庆市开州区大进镇17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共同出资,成立巴渠郡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茶叶加工和销售。大进镇历来出产好茶,但由于多种原因销售不畅。巴渠郡公司吸纳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引入市场机制,将茶园返租给农户种植和管护,合作社负责收茶,农户付给合作社固定租金,每年产茶的收益直接归农户。许多农户成了种茶大户,种茶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此外,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资金入股等享受分红,平均年增收10万元以上。

    不少小规模养猪户养殖能力不强、经营能力较差,一旦价格波动或受疫病冲击,损失往往很大。武汉金龙畜禽有限责任公司探索“人人股份制”等多种股份合作模式,让养殖户与公司形成收益共享的共同体,实现增收致富。从2006年开始,公司组织养殖户开展股份制合作,按照标准化管理体系共同经营、管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明显好转。通过股份合作,实力不足、经营能力有限的养殖户,以有限的投入带动更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分享了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点评:股份合作模式将现代企业股份制引入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入股分红将农民的要素资产与企业经营发展联为一体,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农户与企业共赢。一方面,农民借助要素资产入股企业,实现经营和就业收入;另一方面,企业将优势资源整合进产业,将要素注入产业,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村企协同,共促村民增收

    近年来,部分龙头企业与贫困村村集体开展经营合作,注入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引入市场活力,为贫困村建立产业基础,实现村企深度联合,带动全体村民分享农业产业化发展红利,实现脱贫致富,从而催生出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协同发展模式。

    福建圣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企业,年产肉鸡达5亿羽,居亚洲第一。近年来,该集团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现状,与村集体协同发展相关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千余养殖户致富奔小康。2018年,在圣农集团支持下,福建省光泽县十里铺村成立了自己的物流公司,承运圣农集团的饲料用油,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大增,超过了200万元,成为光泽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最多的村。2019年初,圣农集团提供启动资金,引导并支持光泽县6个村联合组建股份制物流企业,当年,这6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40万元。

    近年,在精准扶贫和“万企帮万村”等活动中,许多龙头企业与自己的帮扶村达成了紧密的协同关系。浏阳河集团直接与帮扶村村“两委”对接,将“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提升至“公司+合作社+整村对接”的联合体形式。在部分村庄,村、企、民三方共同投入,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共同发展旱杂粮产业。过去几年,集团在贫困地区对接了21个行政村,组建了17个专业合作社,带动5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河南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全国有名的生猪养殖头部企业,2018年,公司创新设计了“县—乡—村”三级合作社实体化运营模式,通过赋能合作社,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嵌入集团产业链条,成为一个有资产、能抗风险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在河南省内乡县,近300家三级合作社参与了集团粮食购销、工程劳务、后勤劳务等经营活动并获得收益。

    点评: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直接对接,村集体以集体资源、资产参与,带动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一方面,农户不必亲自经营即可分享发展红利,还可以外出务工,获取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村集体资源、资产得以开发利用并提升价值,保障了农民享受集体资源、资产收益的权利。

    金融创新,支持高质量发展

    金融创新也是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模式之一,即龙头企业对接金融机构,帮助农户扩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提高农户高质量发展能力。

    2014年,昊王米业集团在宁夏永宁县投资创建永宁粮食银行。粮食银行为农民代储原粮,储户凭粮食存折提取粮食,也可随行就市出售,如粮价出现市场波动,粮食银行最低按入储粮价结算,存入的粮食还可计算利息,比如小麦、玉米按每年4%计息,水稻按每年6%计息。此举让种粮户减少了市场风险,还节省了建厂房、晒场等开支。截至目前,粮食银行累计节粮减损7500吨,使农民亩均增收260元。

    2015年,昊王米业牵头组建银川市精品水稻产业联合体,由企业、农户、合作社等成员组成。联合体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金融粮+动产浮动抵押+贷款”合作模式,解决成员的资金困难:农民交粮后,联合体向银行提请付款支付数据,银行支付粮款,保障粮农及时足额收到粮款。短短几年,联合体的订单水稻面积就达到了16万亩,服务农户6000户,带动1500人就业。

    近年,吉林德翔牧业有限公司主动联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28家新型经营主体,并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体地说,德翔牧业与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由德翔牧业提供风险准备金,由金融机构提供总额2亿元的贷款授信,为联合体内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最高达300万元的贷款,用于满足其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此举极大地促进了联合体发展。目前,联合体白羽肉鸡年出栏量达到了5000万只,总产值达30亿元。

    点评:在金融创新支持模式下,农户获得了更加顺畅的产品销售、资金变现和交易结算方式,规避价格波动对收入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农户的信用记录更加健全、融资渠道更加多元,扩大生产规模、创新经营模式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农户能够以更灵活、更多样的形式参与现代农业发展。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