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在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永生村,很少有人管王艳凤叫书记,大家觉得,叫书记太生分。老人唤她为“闺女”,妇女们叫她“姐妹”,普通农户称她为“主心骨”和“带头人”。
在永生村做了多年的党总支书记,王艳凤扎在老百姓堆儿里,看不出是个村干部。肤色黝黑,不善言辞,笑起来有些害羞,但就是这位朴实无华的女干部,带领永生村村民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使永生村变成了富裕、和谐、美丽的乡村。
成为村书记之前,王艳凤是永生村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自己家有个办了五年的塑料加工厂,在刘家镇乃至榆树市都称得上富户。和她家相比,永生村的日子却不好过。村集体经济没有基础,欠了130多万元的外债不说,干群关系还非常紧张,村民的上访量居全镇第一,是出了名的“后进村”。
2012年初,刘家镇党委按照榆树市委“后进村”“梯次转化”工作部署和“能人治村”要求,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永生村村民用自己的选票把王艳凤从五组组长推到了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
自王艳凤任村书记后,村里的难题一个个被破解,“上访村”变成了“和谐村”。正在这时,一场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王艳凤说:“既然当了书记,我就要让村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于是她带领村民开始了新的“长征”。
为了拓宽大家的致富门路,王艳凤主动和离永生村不远的三户企业及吉海度假村协调,帮助村里152名富余劳动力进企业务工,仅这一项,村民每年就增收300多万元。
村民的钱袋越来越鼓。王艳凤便开始武装村民的“头脑”。她每年都张罗举办农民艺术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幸福大院,文化活动从未间断。文化扶贫让村民重新找回了精气神,坚定了致富的决心,极大地促进了文明村庄建设。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王艳凤坦言自己压力很大。她说:“作为一名农民代表,不仅是代表我这一个村的农民,也是代表全省,乃至全国的农民。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我首先要做的事儿就是找出路,拔掉穷根儿,脱贫致富!”
“这个代表真给咱百姓办实事儿!”“有啥知心话就想找她唠唠,和她说完,感觉就踏实了,有指望了。”村民们提起王艳凤都交口称赞,百姓们的信任也成了王艳凤履职最大的动力。
在王艳凤的带领下,如今的永生村创办了吉林省锐泽农机种植、“郎头咀子”养牛等6个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30户养殖专业户,已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全村8个自然屯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初步形成“种、养、加”一条龙,“产、贸、工”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由过去负债130万元到现在收益突破26万元的转变,“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已建成,永生村班子建设已成为村级党建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从乡村田埂到人民大会堂,王艳凤感受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她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从人民中来,大家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她希望通过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能够把基层农民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更希望通过履职和学习带领乡亲们一起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永生村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