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以“新时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与展望——贯彻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与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日前召开,会议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主办。家庭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家庭教育的时代特征、重要使命、政策支持、前沿理论和实践机制等方面,为促进新时代家庭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指引。
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职责是培养“公民”
新时代需要新理念、新目标、新作为,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也应如此。会上,多位专家围绕习近平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中国家庭教育的时代特征与重要使命、儿童发展纲要家庭领域目标策略、传统文化在促进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等命题分享思考与见解。
基于长年的思政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在发言中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三个重要维度,其中家庭建设的重点是家风建设,其基础是家庭教育。陆士桢指出,“爱国爱家”是我国家庭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而家庭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就是培养“公民”,在家庭教育中实现私德与公德的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傅国亮认为,当前家庭教育已成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家民生的优先事项和教育现代化的构成要素。而肩负“培养什么人”的首要问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和建立健全家庭教育领导体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使命。针对教育部于2021年12月提出的“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这一新要求,傅国亮建议,各地应在实践中探索、明确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定位,以及其与家长学校的关系,就如何落实这一新要求贡献方案和智慧。
2021年9月,国务院在新一期《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增设“儿童与家庭”这一全新的儿童优先发展领域。“有专家统计,新两纲文本中‘家庭’的出现频次为216次,‘家庭教育’为40次,尤为凸显了家庭对妇女儿童发展的前置性和基础性地位,充分肯定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时代性功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贺连辉围绕强化落实家庭特别是父母履行养育儿童的主体责任、强化政府对家庭的支持保障两大主线,阐述了儿童与家庭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勇则就传统文化如何与新时代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提供了思路和对策。
探索助力儿童成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意味着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入全面系统建设新阶段。
“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将家教纳入国法视野,意在助力教而无方、无力的父母,约束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的父母。”作为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立法建议稿项目组成员、中华女子学院法学院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林建军从家教概念、家庭责任、国家支持、法律责任四个维度,全面阐释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时代价值和核心内容,以及妇联组织在法律实施中的独特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边玉芳认为,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应具备五大特征:时代性与先进性统一,政策性与科学性统一,普惠性与兜底性统一,规范性与实用性统一,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尊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当下,“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不少孩子的学习负担,但也让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产生更多焦虑。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高书国认为,“双减”改革要实现四大战略性目标:改善教育生态,革除与现代化公共教育体系和国家育人目标不相适应的体系、体制、机制弊端;转变发展模式,建立“以质图强”的教育现代化新模式和以质量为主的教育发展新模式;建成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口持续发展。针对如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年轻父母能生、愿生,养育、教育得好,他建议,加快建设0~3岁托幼机构;针对“年轻中等收入群体”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为直系兄弟姐妹提供在同一所学校的学习机会,减轻父母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对于多子女家庭采取定制化的住房政策;继续完善贫困家庭教育资助体系,并向学前教育延伸。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胡咏梅分析了家庭投入对家长教育期望、学生学业成绩、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和效应。通过数据对比她发现,对小学教育产出结果而言,家庭投入要素更重要,而对初中教育产出结果而言,学校投入要素更重要。并由此建议: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先保障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投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制订和出台有关家庭教育的制度规范,强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督促父母积极参与子女教育生产过程;学校和社区应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家庭教育实践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合生产的效率。
基于中国智慧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霍雨佳依据相关调研在会上提出,农村社区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的工作仍然比较艰巨,社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目前在管理保障机制方面仍然亟须加强,此机制应包含三大系统:宏观管理机制,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组织管理体系;系统协调机制,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纵向构建以本部门为主导的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工作机制,从具体工作层面上厘清具体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包括以校/社为本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管理保障机制、实施过程机制和工作评价机制。
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康丽颖则从理论、政策、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深度分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内涵、路径选择和机制创新。她认为,在这一机制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最终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案例分享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北京模式——家校社共育咨询室建设,康丽颖指出,应基于我国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保障优势,构建公平提质创新相一致、责任分担共担相协调、平等参与合作相促进的“共建共治共享协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