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为孩子播撒科学种子
■ 项丹平
超燃的“点水成冰”,神奇的“液桥演示”,可爱的“翻跟头冰墩墩”,一系列奇妙的太空实验和一个个精彩的“天地问答”,点燃了无数青少年心中的科学梦想。这是今年3月23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圆满完成的一次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引领青少年进入科学殿堂,开启他们心中那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对激发青少年培养科学兴趣、弘扬科学精神、探索未知世界具有特殊优势。有人说,“天宫课堂”是在最高处授课,往最深处“播种”。太空授课的“高”,不仅仅是因为在400公里之上,更标注着航天人的精神高度和辉煌成就;太空授课的“深”,是因为科学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出了花,航天科技后继有人。据媒体报道,2013年“天宫课堂”第一次开课,张舒琪还在读高二,她从电视里看到太空授课感到奇妙、有趣、兴奋,从此对航天的热爱一发而不可收。如今,她已是一名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员,和同事们日夜守护着太空中的航天员英雄。
“天宫课堂”激励青少年从小热爱科学,用不懈奋斗去追逐梦想。“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宫”遨游、“祝融”探火、“羲和”探日……通往宇宙的征途,凝聚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深空的雄心壮志。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就有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此次“天宫课堂”,相关话题阅读量更是超过了1亿。“天宫课堂”就是要给广大青少年从小播下科学的种子,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奋斗,勇敢追寻“航天梦”“科学梦”。
“天宫课堂”增强青少年民族自豪感,将爱国主义火种深植在孩子心田。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由中国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这背后彰显的是国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天宫课堂”不仅播撒科学的种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好公开课,鼓励孩子们从小树立“强国有我”、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努力拼搏,书写精彩人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期待越来越精彩的“天宫课堂”,用在科技创新中凝结成的伟大载人航天精神,引领着更多青少年立起“仰望星空”的精神坐标,清晰“脚踏实地”的方法论断,拥有“筑梦航天”的十足动力,奔赴星辰大海,奉献青春智慧,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