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教 PDF版下载

版面: 家教

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挂在网上,却又没有给孩子提供沟通的另一种途径,而书信这种古老的沟通方式,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给予精神上的寄托

“见字如面”,为孩子们点亮一盏心灯


    ■ 戈新强

    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学是一所优质初中,集团化办学、规模很大,集团现有170多个教学班,在全省具有影响力。

    作为这所中学的一名班主任,我鼓励自己的学生广交朋友。从去年4月起,我班学生与合肥市庐江县矾山天桥初级中学50名八年级学生结成书信好友,这50名学生来自2020级两个班,有品学兼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和家庭贫困生。至今,两所学校的学生已进行了多次交流,先后开展了“见字如面,传播党史知识活动”“见字如面,传播心理防护知识活动”“见字如面,传播防溺水知识活动”“见字如面,传播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活动”等。

    交流效果怎样?我请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天桥中学班主任高艳晴老师对该校的50名学生做了“天桥初级中学与合肥市五十中学学生书信往来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书信意义的认识高度一致,认为给他们带来人与人沟通的另一个途径,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情感的表达显得更加真诚。同时,也培养了文字表达能力。其中,有46人希望与笔友见面,这说明书信已经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孩子们希望见到信件背后那张真挚的面孔!“见字如面”,见到了字,更想见一见面。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挂在网上,却又没有给孩子提供沟通的另一种途径,而书信这种古老的沟通方式,能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寄托。

    对于“书信交流给你带来哪方面的好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写信对写字、作文和释放情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有31个乡村孩子认为写信有利于释放情绪;有半数以上的人表示,遇到烦恼会向书信好友倾诉,能得到一番劝解,得到一点安慰。的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的情绪必须有一个宣泄的通道,这个通道就包括倾诉。孩子们直抒胸臆,得到同龄人的理解,内心能渐渐趋于平静,益于身心健康,也平添了前行的勇气。

    后来,我又制作了问卷调查表,请自己班上的同学填写,之后将两地100名学生填写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针对“希望书信好友间多交流学习、心理健康、日常生活、情感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城乡孩子的回答差距比较大,超出三倍的山村孩子希望交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或许是因为山村学校缺少心理老师,孩子们遇到心理上的困惑,求师无门、释放情绪的通道太少的缘故吧。相比之下,省城孩子的心理疏导较好。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写信对疏导孩子们的情绪有好处,对乡村的孩子好处更大。

    为什么山村的孩子更希望与省城孩子多进行“情感交流”?这一点,我从高艳晴老师的介绍中找到了答案——“乡村初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学习生活多为老人照顾,多数学生缺少父母的关心、关爱,父母对学生学习重视度不高,平时沟通交流欠缺,父爱母爱的缺失对有些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之缺乏安全感、自信心等。”因为平时少与父母交流,甚至没有交流,才导致了孩子们对情感需求更为强烈。

    如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我想,要引导孩子们多写这方面的内容,告诉山村的孩子,要主动与在外地务工的父母联系,要主动表达对父母的情感。可以采取书信的形式,将情感凝固在纸上。让父母在打工的间隙,展读书信,慰藉对子女的思念之情。告诉我们城市的孩子也要给予山村笔友关心,嘘寒问暖,关心对方的学习、生活,还可以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

    我进一步了解山村的孩子的家庭情况发现,他们的父亲外出务工的占78%,其中省外务工的占64%。他们的母亲外出务工的占43.5%,其中在省外务工的占32.6%。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占44%。

    这44%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同学,他们的生活由谁来照顾?高艳晴老师介绍,有些家长并不是不愿意陪伴,而是迫于经济压力不得已割舍亲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将他们留给老家的老人带。有一些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与在外地的亲人打视频电话。因此,那些留守儿童一年半载见不到父母是很正常的事。即使过春节,在一起待上几天,就又匆匆离别。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就依靠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在学校的时候还能学习一点东西,而周末或假期回到家里,就由一部手机陪伴,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又回到了从前。

    从这个角度看,留守儿童,不仅需要老师、家长的关心,也需要来自同伴的关心和影响,尤其是来自省会城市的孩子们的关心与积极影响。

    “见字如面”,让孩子们为彼此亮起一盏希望的灯!

    (作者系合肥市戈新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