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美·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美·口述

梁洪萍:守护荣昌陶,将民族的“记忆”留住


    梁洪萍正在制陶。

    ■ 口述:梁洪萍 荣昌陶的非遗传承人    ■ 记录: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江南

    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荣昌陶,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明清时期闻名于世,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享有“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美誉。梁洪萍父亲是荣昌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在他的影响下,梁洪萍潜心钻研陶艺20多年,深谙陶器设计、制作、烧结等制造方法,尤其擅刻花、贴花、色釉等多种装饰技艺。她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手工技艺的美,都是机器设备无法代替的。”所以,她免收学费,甚至倒贴生活补贴,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学习荣昌陶,让每一位制陶工人从匠人成为艺人,不断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传承荣昌陶之美。

    成长,从启蒙到挑大梁

    我是从小在荣昌安陶厂里长大的,学校也在厂区,父亲、爷爷和大伯也都在安陶厂上班,我小时候几乎每天都会在厂里的各个工作车间跑来跑去,时不时看看阿姨们贴花、刻花、点花等,时间长了那些阿姨也会教我做一些简单的技艺。初中时,每到暑假我就在厂里做工,阿姨们见我可以帮一些忙也就会教我更多的技艺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没有正式学做陶器,但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荣昌陶。一件精美的荣昌陶器经历揉泥、醒泥、制坯、晾晒、修坯、刻花、烧制、出窑等二十余道工序,从泥土变成陶器的蜕变过程,让人充满期待与惊喜。

    21岁职高毕业后我就正式踏入制陶行业。学习期间,跟随老师在四川轻工业研究所学习釉料知识,由于自己不是专业学习釉料的,很多时候别人可能只需要试两三次就成功了,而我可能做二十几次都不能成功。为了学到东西,我常常一头扎进车间不知疲惫地琢磨工艺,缠着老师问问题,比如色料有什么用?这个会发什么色?这几种色料混合在一起会发什么色……甚至有时候一个问题都会问上十几次。

    我相信苦心人天不负。在父亲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下苦功夫学习钻研了20多年,现在我在釉色配置、装饰技艺、器形设计、烧制等方面都颇有心得,业内评价我的作品造型美观大方、线条流畅、品质上乘、独特典雅。2017年,我主创的陶器作品《火之韵》还在首届中国四大名陶展上荣获金奖。

    制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为了呈现一件作品最佳的美感,我和伙伴们会精心挑选最合适的泥料,用最好的手艺完成客户的要求,甚至超越预期的效果。我们制陶工厂曾经接过一批来自贵州的一家酒厂制定的“罗汉酒瓶”订单。“罗汉酒瓶”形如罗汉,表面要有光泽油滑的感觉,而作品所需要的效果是传统安陶泥料烧制不出来的。为了寻找最合适的陶泥,我与姨父翻山越岭,从这批山到那批山,采集过很多泥料,反复配制实验,烧制样品,花费月余时间才找到最适合烧制“罗汉酒瓶”的陶泥。

    因为品质好,我们非常自信,说话也硬气。有一次工厂生意比较繁忙,工人每天加班加点,差不多三天出一车货,客户还天天催货,好不容易第一批订单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批又来了,客户看订单又大又急就要求便宜点,当时我就跟他讲“我们的品质不一样,生意可以不做,但信用我要讲。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我的心血,不做就不开始,要做就做到最好,材质优,技艺好是我们给予每一件作品、对每一位艺人的最高的评价”。后来产品品质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并达成了长达17年的合作!

    为了让荣昌陶走得更远,我还创新研发了皮陶、彩绘陶、仿古陶等新品,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陶器产品类别,制造的茶具、文创品等进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者高度青睐。2000年,为了赶制一批国外皮陶订单,从造型设计、釉料颜色、每一片叶子花瓣的形状剪粘以及每一件样品的打造我都要亲自动手,不需要我动手的我也一定要在一旁看着才放心,每日加班加点,通宵到凌晨三四点,我患上了病毒性脑膜炎,差点累倒在工作室。

    传承,从匠人到艺人

    在我看来,制陶工人不只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种,尤其是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艺术性和悟性同样重要。2012年,为了让更多的匠人变为艺人,让荣昌陶国家级非遗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我在安富街道的荣昌陶博物馆内正式开办起了“鸦屿陶艺工作室”。工作室是用于制陶和培养荣昌陶传承人,提高他们的艺术性和审美能力,也是从匠人成为艺人的平台。

    平台有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为了让更多人传承荣昌陶制作技艺,我不仅对来工作室学习制陶手艺的人免收学费,每天还给予生活费补贴,希望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出发,其中能有人愿意从事制陶这一行业。我想借此培育荣昌陶传承人队伍,带领更多的人加入制陶行业,培养更多的荣昌陶传承人,激发文化发展动力,让非遗文化“青春不老”。

    以前有人问我,“你的父亲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你自己也在做工作室,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我告诉他们,对于非遗传统文化传承,我不怕自己没有饭吃,我只希望将自己从老祖宗那里学到的所有传统手艺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掌握,倒不是说一定要让这些人都成为荣昌陶传承人,至少要让他们知道荣昌陶是什么,让他们了解荣昌陶的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爱上荣昌陶传统文化。这样一来,既是对荣昌陶的一种推广和普及,同时,也可以将荣昌陶以一种更贴近当下时代的方式介绍给更多的年轻人,不至于让荣昌陶断了传承,没了后人。

    现在经济发展了,大家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日俱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不可抹去的民族文化记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和传承荣昌陶,也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族的“记忆”留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