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大齐
北方谚语说:“三月八,吃椿芽儿”。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天气渐暖,雨水也多了起来,所有新栽种的禾苗都渴望着滋润,故名“谷雨”。
谷雨也有相关的应节习俗。“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在南方,讲究要喝谷雨茶,据说谷雨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在北方,谷雨主要讲究应时吃香椿芽儿。
老北京四合院里一般都种有香椿树,香椿树一到谷雨前后,树枝上长满了香椿芽儿,嫩绿中泛着紫色。那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很低,所以香椿的嫩芽、榆钱儿、槐花儿并称“暮春三菜”,也称“树上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后两种吃的人很少了,现在偶食也就为尝鲜儿。但香椿芽儿就不一样,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仍是菜肴里的佳品。民间常说的“吃春”,一方面指立春食品,另一方面老北京指的也是谷雨吃香椿芽儿。
关于香椿的历史,《庄子·逍遥游》中有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在汉朝,民间就已食香椿;唐宋以后,香椿头茬嫩芽成为向皇宫奉上的贡品。元代有诗写道:“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想得近山营马少,青林深处有人家。”可知此物是上下皆喜、老幼爱之。
香椿味道极佳,营养丰富,还兼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食疗功效。古代民间流传:“常食椿巅(椿芽),百病不沾。”这种树还有一种神奇功能:掰下嫩芽儿,在原地过两天又冒出了新芽,丝毫不影响它的枝叶在谷雨后繁茂成长。
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大香椿树,每到这个节气,树尖的枝杈上就长满了泛紫红色的小芽儿,在院子里就能闻到一阵阵清香。我们这些孩子可盼着能采摘了,可是树太高了,枝头上的根本够不到。我从空铁皮罐头盒上剪下一段弯钩形铁片,把它用麻绳绑在竹竿儿上,举着这做好的工具,颤悠悠地瞄准了香椿芽儿,往下一拉竹竿儿,那诱人的香椿芽儿就下来了。一个小芽儿一个小芽儿地向下切割,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但照样干劲儿十足,一是为吃,二是觉得好玩儿。终于攒够了一小盆,端去送给正在做饭的母亲。母亲一通忙活,焯水、沥干、切丁,晚饭桌上就多了两个全家人都赞不绝口的佳肴: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若能有剩余的,我就盼着下顿的炸香椿鱼儿、香椿码儿炸酱面、香椿豆儿……不管怎么做,只要是香椿,我都百吃不厌。记得奶奶总说:“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成木体”,吃椿芽儿也就谷雨这么几天啊!
香椿这纯香美味之物,连康有为老夫子吃了都专门作诗《咏香椿》来表达喜爱之情:“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可知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中就有着香椿情结,我也因此更钟情“谷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