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从成长的烦恼”到“青少年抑郁”

孩子们为什么越来越“不开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观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身心承受力还不够,过大的学习压力、生理发育困扰、无法融入集体的人际关系问题,亲子间无法相互理解、剑拔弩张的对立等等,都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

    ●在物质条件充分甚至过度满足的环境下,父母对孩子在学业上的要求更高,孩子也对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的需求更强烈。但更多父母仍将精力用于满足孩子物质条件上,或与孩子沟通学习问题,亲子间在精神需求层面的交流很少,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求助”信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卷起长长的校服袖子,女孩小洁(化名)白皙的小臂内侧,一条深深浅浅的疤痕出现在张淑杰的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疤痕已经痊愈褪色变白,有些还残存着紫红色的淤血,有些增生出粉色组织的疤痕,如一条条细长的“肉虫”横亘在修长的小臂上。

    跟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起这个15岁女孩,已经是张淑杰介入这起心理咨询个案半年多以后。

    说到接到求助、见到小洁时的感受,这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从事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近8年、介入过上千例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个案的“90后”心理健康老师,难掩心中的“疼惜”:“特别心痛,一定要帮助她走出抑郁,让如花的生命再次绽放。”

    2021年11月,教育部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消息一出,再次引起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暮春4月,记者走进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从小切口观察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在面对青少年抑郁时的应对路径。

    近四分之一青少年被检出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高频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一次次“挑动”全社会和数千万家庭痛楚的“神经”。2021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情绪感冒”,是从事多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肥市第46中学副校长蔡薇和该校专职心理教师张淑杰,在平时和学生、家长,甚至和别人谈论起孩子遇到的问题、病症时,更惯常的叫法。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成长的烦恼,只是有的孩子有自愈能力,有的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迈过情绪的门槛。”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蔡薇,试着用轻松一些的词句描述,“其实就和我们普通人身体感冒发烧一样,他们只是情绪感冒了。”

    合肥46中,2007年整建制搬迁至合肥市滨湖新区,成为全市第一所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2009年,学校成立心理素质拓展中心,2012年被授牌“包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2014年迎来首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张淑杰。2017年,学校又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十几年来,蔡薇已经和校内外30多位专兼职心理健康老师,接力为数千名罹患“情绪感冒”的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017年,合肥46中率先将青少年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入学体检。“从筛查结果的数据看,是逐年增长的态势。”蔡薇介绍。

    “每一代人都有成长的烦恼,近十余年,成长的烦恼为何会演变为青少年抑郁,且数量逐年增多?”在蔡薇看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身心承受力还不够,过大的学习压力、生理发育困扰、无法融入集体的人际关系问题,亲子间无法相互理解、剑拔弩张的对立等等,都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

    蔡薇认为,从家庭发展和家庭关系来说,与“70后”“80后”乃至更年长者在青少年时期面临物质匮乏的生活环境不同,这一届孩子普遍生活在物质条件充分甚至过度满足的环境下,父母对孩子在学业上的要求更高,孩子也对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的需求更强烈。但更多父母仍将精力用于满足孩子物质条件上,或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仅限于学习,亲子间在精神需求层面的交流很少。

    采访中,蔡薇和张淑杰不约而同提到了该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梳理该问卷,我们发现,8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可以考到班级前十名,仅9%的家长认为孩子离考上重点高中还有差距”。

    “这显然不太现实。”蔡薇笑言,问卷显示,很多家长不能承认孩子的平凡,甚至对孩子抱有远高于孩子自身能力的期待。“因此带来孩子在学业上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再加上一些孩子在学校面临人际关系的压力,与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相互交织,无处纾解。此时,受网络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极其容易将孩子引向歧途。低自尊、自我要求过高,都是抑郁症高发孩子的特点,一旦出现‘导火索’类的应激事件,孩子容易走向极端。”

    重视孩子的求助信号

    “其实,孩子们在遭遇情绪问题无法自我纾解、解决时,都曾试图向外界求助。”张淑杰说,“老师和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的求助信号,充分重视,及时反馈,提供帮助,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成长的烦恼,顺利度过情绪危机。”

    事实上,2009年该校专门开辟出一块400平方米的空间,在全市率先成立心理素质拓展中心,“也是源于实行寄宿制后,教师与学生长时间接触过程中发现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浮现出的一些问题。”蔡薇认为,“孩子表现出的问题,其实都是他们发出的求助信号。”

    张淑杰记得,收到那名15岁的九年级女生小洁的求助信息,是去年五一劳动节前夕:“老师,我好难受,不想活了,大概是吃了12片安眠药之后吧,心里更加难受了,我好痛苦!”

    清晨,这行qq留言让值班老师张淑杰的心一下子缩紧了。“我赶紧回复她,确认了她生命无恙,通过聊天很快跟她建立了信任感,了解了她的姓名、学校”,之后,张淑杰赶紧跟女孩所在学校的领导联系,确认女孩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并获得家长的联系方式。

    原来,从小学四年级起,成绩不太理想的小洁逐渐有了孤独感。父母文化程度有限,也很少有时间陪伴,难以理解小洁的烦恼,对于小洁的倾诉,常常以语言暴力回应。苦闷的小洁看到有同学用刀片划自己发泄情绪,也学着尝试。麻木的感受和解脱的快感,让她逐渐自残成瘾。上了九年级后,觉得前途渺茫的小洁,不想上学,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父母对她的过高期待,让她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开始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身体疲惫,情绪低落,严重失眠,有强烈的自杀想法,自残次数增多,并有自杀的举措”,自杀自伤评估分析和医院的专业诊断后,小洁确诊严重抑郁症。

    “抑郁症并非不可治愈。”张淑杰说,“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帮孩子重新找回生命的能量和未来生活的方向,极其重要。”

    “家长一开始不愿意承认孩子生病,要引导他们从心理上接受,陪伴孩子,为孩子提供温暖的家庭氛围,有一个稳定的心理康复基础。”张淑杰则针对小洁的烦恼和她的特长,为她做未来生涯规划,找到生活的方向。

    现在,小洁正在康复期,张淑杰也定期通过电话和qq形式回访,通过孩子的回复,“判断她的情绪状态、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及时提供心理支持。”

    “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是家长的成长之路。”蔡薇介绍,近年来,为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做家长,在一对一个案咨询之外,学校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多种课程。

    几年来,一项数据的变化让张淑杰欣慰:“从一开始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承认孩子‘情绪生病’,到现在已经有五成家长在‘接到’孩子的求助信号后,愿意倾听,或者帮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或医生的帮助。”

    家校社联动,“守护”花季心灵

    不仅合肥46中,近年来,这项针对青少年心灵的守护行动,正在包河区59所中小学、12万中小学生、数十万家长中开展。

    据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束然介绍,连续开展9届的青少年亲子心理拓展夏令营,已经让1000多个家庭参与其中。情景剧表演、拓展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亲子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学习亲子相处的正确“姿势”。

    梳理该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举措,记者发现,2020年是节点式的重要年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很多家庭遭遇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亲子间矛盾问题高发的困扰。为缓解亲子焦虑和学生学习焦虑,区教体局牵头紧急成立“阳光心理热线”,12位心理健康老师轮流值班,随时解答问题。

    当年秋季开学,包河区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普测,并以普测结果为基础,开展精细化心理督导,建立了区域七类儿童家庭信息台账,形成区域特色危机干预机制指引,为及时关注关爱、干预转介预警学生提供有力指导。

    几乎同时,包河区在“和美包河·心育少年”项目之外,又在全省创新启动“党建领航·家校共育”项目,成立区域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组建区“同心圆”家长学校和基地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党建领航下的家校共育“包河路径”。

    去年,“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家长如何应对?家校共“聊”抑郁成为热点……针对新形势下的亲子教育,包河区创新编写出基于适应性和专业化教育、内含家长篇和教师篇的实用“工具书”——“家校共育指导案例手册”,深受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欢迎。

    “同时,区里充分发挥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作用,通过联动学校、家庭及社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区覆盖。”束然告诉记者,包河区还特别遴选了100位家庭教育指导师,组建“和美宣讲团”,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面向全区范围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铺就“一路阳光”。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