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遏制“隐形加班”需要“显性规范”


    □ 斯涵涵

    “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与工作相关的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工作量过大,不加班无法完成’‘突发紧急事件’成职场人加班主因”“16.1%的职场人所在企业已出台禁止加班规定”……这是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披露的数据。

    随着劳动法规的进一步普及,民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对于强制性加班有了更多的抵触,但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自身处于“灵活机动加班”机制中,他们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并不分明,在表面看起来并没有高强度加班的模式下,被“隐形加班”困扰。

    这一现象在因疫情反复而选择远程办公的职场人群中更甚。从某企业高管的“为了工作可以选择离婚”,到“拼命奋斗才能成功”的励志鸡汤,畸形的“加班文化”日益盛行,“隐形加班”成为潜规则。

    事实上,职场内卷也好,企业压力也罢,均非“隐形加班”恣意“流行”的理由。重视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员工充裕的休息权,倡导劳逸结合、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社会法治文明进步的体现。反之,若让逐利的冲动冲破了劳动法的红线,令劳动者不堪忍受“隐形加班”的困扰,既有悖法理人情,也损害企业自身的发展后劲。

    自2021年6月开始,多家互联网公司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制度,《报告》也显示,“16.1%的职场人所在企业已出台禁止加班规定”,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队伍健康发展,这无疑是可喜的变化,但“隐形加班”依然大量存在,化解困扰尚需多方联合发力。

    遏制“隐形加班”还需“显性规范”。首先,政府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监管水平,对严重侵犯劳动法和劳动者权益的企业督促改进。其次,企业也要尊重劳动者权益,摒弃短视、功利乃至“拼命”的加班文化,优化工作流程,鼓励员工劳逸结合,提升工作效率,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消弭潜在的矛盾冲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力。同时,劳动者自己也要提升维权意识,通过各种渠道纾解压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劳动尊严,不让“隐形加班”透支自己的权利与健康。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